![]() |
![]() |
![]() |
![]() |
![]() |
![]() |
||||||||||
![]() |
![]() |
拔河的英語名詞「Tug of War」原意為盡最大的力量及努力來拉的意思。中國拔河運動最早出現在古代水兵進行船戰的一項必備戰技,當時的名稱為「拖鉤」。在戰國時代的楚國工匠公輸子設計一種稱為「鉤強」的器具,在兩軍對峙船戰時將敵船鉤住,並經士兵合力拖拉使兩船靠近,使作戰能分出勝負,是當時重要的戰術之一;拔河就是模仿「鉤強」對拉的軍事操演發展出來的一種民俗運動。 拔河運動古代起源迄今所發現的這項運動的原始記載在亞洲國家,在史前古代的慶祝和祭祖活動時拉繩子的競賽是其中一部份。在人類歷史發展後期,拔河已經發展為一種強身的競賽,而不再與宗教典禮相關,迄今所發現的拔河運動的最早証據是在埃及SAKKARA公元前2500年的MERERA-KU的墓內壁畫,在西歐拔河運動的歷史起始於公元1000年,這可從斯堪的納維亞和德國的英雄故事中讀到,15世紀時,在法國城堡或大別墅花園錦標賽上,拔河是非常流行的競賽,後來也成為英國的錦標賽項目。 現代國際拔河比賽,是由英國倡導,1900年第二屆法國巴黎奧運會中,曾列為正式競賽項目,1920年第七屆奧運,由於運動項目繁多,加上當時拔河比賽規則未能統一,所以國際奧會取消拔河比賽,1933年瑞典國家拔河協會宣告成立,隨即其他歐洲國家紛紛效法,在國際間拔河運動以英國、荷蘭等14個歐洲國家為主流,先後成立拔河組織。1960年成立國際拔河聯盟,比賽規則也告統一。 現代拔河比賽採取的是國際八人制拔河比賽規則,參賽人數固定並按體重分級,比賽過程中為顧及後位選手的安全規定必須戴安全頭盔,因規則明確且危險因素較少,又兼具趣味性及公平性更能展現團隊的合作精神。目前的拔河運動依場地的不同,可區分為室外拔河及室內拔河兩種方式;室內拔河通常在體育館內舖上PU材質的拔河道,進行比賽,參賽者大都穿著專用的拔河鞋;室外拔河則在草地上進行比賽,參賽者穿著釘有鐵片鞋跟的拔河鞋;在比賽時間方面,因室外拔河比賽規則許可選手在草地面上以鞋跟剷一小土坑以利於防守,故在比賽時間上,比在室內比賽來的久。在賽制上而言,是以體重分級,通常分為十級,從第一級400公斤以下∼第十級超過720公斤以上每級差距40公斤;因此,歸納起來現代拔河運動,具有體重分級、規則明確、不受場地限制、節奏明快等特色。 比賽過程簡述如下:
拔河運動為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的正式比賽種類,分為男子室外及女子室內比賽,於2009年7月18∼19日在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級中學體育館舉行,我國女子拔河隊曾於2005年德國杜伊斯堡世界運動會榮獲女子室內拔河比賽金牌,因此女子室內拔河比賽是我國奪牌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國人觀戰的重點。 (廖光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