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問題 |
朴子地區傳統刺繡工藝所面臨的問題 | |
|
|
一、地方民眾缺乏刺繡文化內涵的概念 |
|
|
朴子市公所自2000年開始,提出以「刺繡」為地方文化發展特色開始,雖然有一群具熱忱的人在推動刺繡活動,但市民大部分卻仍對刺繡的「現況」及「發展」不太了解,更遑論以刺繡作為地區的文化代表,許多人抱持著觀望心態,因為刺繡在朴子地區沒落之前,以產業為主,許多地方民眾對於刺繡的了解,都僅止於商業販售行為,因此並未重視刺繡之文化意涵。 |
|
|
二、未能以社區總體營造為基礎發展 |
|
|
目前朴子傳統刺繡之發展,是以整個朴子市作為背景之大型社區結構,但刺繡在朴子的發展,主要以開元路之為主,其他鄰近地區因未參與刺繡產業過程,對於刺繡之各項相關議題恐難有共鳴之感受,因此若要以刺繡作為整個朴子市的特色,便無法「由下而上」的發展出對於刺繡的願景,因此使得刺繡無法受到所有朴子市民的重視,加上地方民眾並無社區總體營造之概念及經驗,使得許多政策在執行時無法真正落實,民眾對於活動只基於「大拜拜」的心理參加,因此無法真正建立刺繡之文化意涵。 |
|
|
三、未結合地方觀光發展 |
|
|
遊客進入朴子,只能到刺繡文化館繞一圈,或者進行簡單的DIY活動,卻無法體會刺繡對於朴子的文化深意,其中最大的因素在於觀光客進入,無法獲得購足的滿足,走遍朴子市,除了刺繡文化館中的販售區外,並無其他販售刺繡相關物品的商店。 |
|
|
四、文化產業專業人員不足 |
|
|
朴子市公所由於人力缺乏,加上地方並無專業之文化人才,因此並無參與此項研習及活動,使得地方上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專業人士相當缺乏,大家僅靠摸索、詢問方式完成文化事業的延續,這對於文化的推動實在不足,也不夠專業。 |
|
|
五、刺繡技藝缺乏傳承者而逐漸失傳 |
|
|
許多年輕人不願耐心學習,刺繡館雖已負起傳承工作,成立至今已舉辦過四期刺繡班,但傳授對象仍陷於婦女居多,且年紀大約都已超過三十歲,雖然地方上已有七、八十位居民參加刺繡館所辦理的培訓課程,但就居民的全體比例來說仍嫌不足,許多婦女雖閒賦在家,卻不曾考慮到刺繡館學習第二專長,因此對於傳承工作仍有待加強,再加上嘉義縣政府也未結合縣府之教育、文化觀光來大力推展,使得朴子傳統手工刺繡的技術有失傳之虞。 |
|
|
六、傳統刺繡業者無法創新 |
|
|
朴子刺繡自發展以來,一直都是以早年生活所需的用品,如枕頭套、門簾及床簾為主,且這些用品大多用於婚嫁,因此圖紋及成品用大量的金線繡製,具民俗艷麗之感覺,但隨著民眾生活的轉變、文化水準的提升及美學觀念的改變,這些傳統製品已不再是民眾生活所需,但刺繡產業者卻仍無創新發想,使得傳統刺繡逐漸被摒棄。 |
|
|
七、朴子刺繡館的曝光率低 |
|
|
朴子刺繡文化館的成立或許地方性的新聞都曾大幅報導,但在相當重視行銷的現代,如何增加刺繡館的報導及曝光率就顯得相當重要,因為曝光度可以增加組織行銷的速度,因此館方的活動必須具備創意並獨樹一格,要能吸引平面及視聽媒體的注意並前來採訪,若能經常讓刺繡文化館出現在全國性的報導上,或透過雜誌介紹等方式,將知名度打開,相信遊客便會接踵而來,館舍經營自然就可以順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