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複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作為紀錄留存文化光輝的角色─紙張,在中國發明與進展,已有二千年的歷史。談到紙的發明,過去一般人都根據范曄後漢書的記載,認定蔡倫是造紙技術的發明人。但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造紙的年代,又有了新發現,最早的紙是埃及人發明的,古埃及人造紙歷史比中國還早幾千年,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埃及就製造了第一張紙。在歷史上亦有另一套說法,其實以西安灞橋紙為最早,是公元前二世紀的遺物,當時西漢武帝時期,比蔡倫於西元一零五年向東漢和帝獻紙之時,要早了二、三百年。

 

其實,在紙張尚未問世以前,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在上古時代,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中國文字的傳播主要是經由雕刻,包括有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或木牘等。

 

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甲骨是古代祖先利用龜甲獸骨刻寫各種符號,紀錄其文化及行為的方法與媒介,稱得上是人類最早的書寫行為。它的缺點是龐大笨重,容字亦有限。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鐘鼎文"

 

直至戰國到兩漢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紀錄文字的材料逐漸進步,約在三千年左右,把竹()簡裝訂成冊做書,方法是將竹子剖成竹片,再把一根根竹子以繩索串接;串成後可在竹片上寫字,書寫好的竹簡還可捲起成冊收藏。但是因為竹簡實在太重,且攜帶困難,而帛書的造價又非常昂貴,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所負擔得起的,致使所謂的圖書無法普及,對文化的傳播形成嚴重的阻礙。因之,一種既價廉又便於攜帶的媒介-紙於焉問世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造紙術相傳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63-121年)所發明,但在中國3090年代陸續出土的西漢古紙已經証明造紙術早就存在,紙並非東漢時期的蔡倫發明的,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使造紙的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促使人類文化傳播的偉大發明。那麼,紙是誰人發明呢?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讚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

 

魏晉南北朝,隨著造紙原料的進一步開發,紙的質量、產量和製作技術與工具也不斷改良,使紙張在文化和日常生活上的應用漸漸成為主流,所以,兩晉六朝是紙張時代的開始。在造紙的原料上除了桑皮也使用藤皮,在造紙術發展過程中,藤的參與對於紙張的進程可說是一大進步。在設備方面,更多加了活動的連床式紙模,可以反覆抄出成千上萬的紙張,提高生產紙張的效率。各種色紙等加工紙在此時也陸續出現,如薛濤紙、十色箋、毛邊紙,以及蠟箋、冷金與羅紋等彩紙。此外,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有滅蟲防蛀的功能,所以又叫黃麻紙。

 

隋唐五代,著名的宣紙誕生了。雖然造紙原料仍以麻料為主,但其他原料的使用確實比魏晉時代有進一步的開拓。麻紙方面,除了用破麻布外,更首創用野生麻纖維造。據史書記載,皮紙在唐代的產量比魏晉六朝多,尤用於書畫和佛經抄寫,而加工紙陸續發展的結果,出現了宣紙、白麻紙等多種紙張;印花、染色的技術也相繼出現。

 

宋朝除了書畫、印刷書籍、紙幣及一些日常的使用外,紙的用途更加擴大,例如油紙傘、紙衣、紙被、紙蚊帳等,另剪紙、紙花等的裝飾也增加了紙在生活上的應用。此時藤的供應漸感缺乏,於是宋人便改採竹子來造紙,而隨處可見的蘆葦、稻桿、竹料等也大量加入造紙的材料行列。與此同時,由於印刷術在宋代甚為普及,無形中推動紙類品質的精進,以符合印書的要求,進一步促進了紙業的蓬勃發展。當時所造的紙潔白、光滑、吸墨性強,品質極佳,非常適合藝術的用途。自此,紙被列為「文房四寶」之一。元代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中國傳統造紙的手工業受到大量生產之洋紙的威脅,日漸衰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手工製紙速度緩慢且價格較機械製紙昂貴;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紙張主要用於印刷報紙及包裏物件,手工製紙因為不能兩面印刷,不適合用為報紙,而其昂貴的製作費更不可能拿來包裝物品,因而漸漸失去競爭性。二十世紀初期,江西石城手工製紙坊十之八、九都已倒閉。手工紙逐漸轉入精緻藝術的範圍,被用於書畫藝術上,淡出了十幾世紀以來手工紙炫麗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