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傳播 |
||
|
在西元三世紀前後,漢朝征服了韓國的西北地區,造紙術便跟著傳入韓國;同樣的,佛教也跟看傳入。現在佛教不但是韓國的國教,甚至連視為韓國文化之一的古老抄紙技術亦歸類為觀光民俗文物,深受重視。紙的東傳,豐富了韓國與日本的文化內涵,他們延續了我國古法製紙的原則,也不斷研究更能代表他們自己的文化特色的紙張。 |
|
紙東傳於韓後,在西元六百一十年,約在西元五至六世紀初經再經朝鮮傳往日本。唐代初期傳入印度、巴基斯坦,唐代中葉傳入中亞。但據記載,西元751年,唐朝在拓展版圖的時期,在中亞戰敗(西元七五一年),阿拉伯人在撒焉爾干(今蘇聯的烏茲別克共和國)俘虜了一批中國造紙工人,因此獲得了造紙的技術和知識,於是造紙術開始傳入阿拉伯。自此,阿拉伯紙就不斷向歐洲各國輸出。 |
||
八至十一世紀,再傳入西亞和北非地區,十二世紀以後,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造紙術東傳至韓國與日本的數百年間,也正是中國造紙業興盛的時期,隨著用紙量的增加,和西向的繁忙交通路線,在政治與商業因素的影響下,中國造紙術在八世紀中葉經由中亞再傳至阿拉伯,這是造紙術西傳具體事實的開始。 |
|
|
十三世紀義大利與德國相繼建廠造紙。到了十六世紀,由中國傳來的植物纖維紙完全取代原本的羊皮紙與莎草等書寫工具,成為書寫與印刷的主力。十七世紀跟著新大陸的發現,紙被傳入美洲。紙的西傳,使紙張的品質有更多的改良。由於西方人在書寫文字的時候用硬筆,和我們東方人慣用軟筆(毛筆)有著截然不同的特性,所以,中外紙張最大的差異就在於紙漿中的加膠與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