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延續了樹的生命,也延續了人的思想情感,紙本身,就是科技與藝術的結晶,同時創造出許多美麗創新的藝術品。但是紙真的只能用來紀錄嗎?或者是還可以有新的用途,打破只能紀錄的觀念。

    手工紙的創新,不再只侷限於傳統書法繪畫用紙,就像在民國965月,在高雄的駁二藝術特區舉辦了一場紙的藝術特展,讓一些平常看似很生活化的紙用不同的樣貌呈現在大家的眼前『紙玩駁二,駁二玩紙!』。

 

 

    在民國85年成功的利用茭白筍的筍殼及檳榔樹幹研發出「惜福宣」與「逢春宣」手工新紙,成為埔里最具特色的手工紙,每年2~3月盛產的筊白筍,為了傳輸環保理念,減少埔里的筊白筍殼農產廢棄物所造成的環保壓力,並降低造紙業者的材料、成本等困頓,於是嘗試以筊白筍採擷下的葉殼,進行廢物利用,不僅為埔里造紙業者探尋新路的一種嘗試,更是利用農產廢棄物製成的紙品,其不僅以巧藝創作的方式,來尋求紙業第二春,更為埔里的農產廢棄物再加以生產,並和文化藝術結合,這種以農產品的廢棄物再利用研製而成的惜福宣,不僅為台灣的造紙文化開創新的一頁,也為傳統產業的轉型與經營樹立新的範例。2010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南投縣埔裡鎮廣興紙寮積極研發吃的紙,不但可以吞下肚,還有九層塔、蘿蔔、芋頭、辣椒等口味;業者從17年前開始嘗試,已經開發出50種口味,預計在民國100年,作出100種能吃的手工紙,完成「紙愛台灣.榮耀一○○(百種可吃的紙)」的目標;並已納入文建會建國一百年文化創意產業項目中。從一路開發甘蔗紙、茭白筍紙連結文創產業概念讓手工紙多了包裝、工藝用途,到能找到可以吃的嶄新活路,讓日益沒落的手工造紙產業,找到重生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