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次文化刺青
刺青給社會大眾的印象大多是負面的,甚至有些人的理念仍舊停留在幫派或特定行業社會邊緣的標記。台灣目前的刺青文化從道統部落社會的地位象徵,普遍成為台灣社會中、下階層或黑道老大哥、道上兄弟的象徵物,社會普遍評價不高,近年來,經過流行的轉譯,被轉化愛的記號、流行的標誌。 坊間刺青藝術工作站林立,目前台灣地區的刺青業者已有組織化的趨勢,成立了台灣刺青聯誼會,並於2004年8月20日於嘉義(皇嘉大飯店)舉辨台灣首屆紋身藝術大賽,刺青係以針刺破皮膚,再塗上顏料,使身上留有永久性的圖案。以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是指在人的皮膚上,留下永久性的花紋,用來美化身體。青少年會藉由塑造和改變身體外觀,達成或維持某種身分認同,其在身上刺各種千奇百怪的圖案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也意味其深刻的自我認同之改變。在台灣,以往總是將刺青與黑道畫上等號,現下這樣的「零歧視」已經漸漸淡化,社會對刺青比較不會這麼反感了,台灣的刺青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刺青師相當注重工具的消毒,盡量減少對皮膚的傷害,這些年來台灣不斷的舉辨刺青展,就是希望將台灣本土刺青藝術推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