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皮影戲自中國大陸朝洲傳入之後,高雄市已成為台灣皮影戲的重要發源地。不過歷年來,或多或少的禁演,再加上現代科技發展越來越好,導致現代人漸漸的遺忘了皮影戲這項傳統技藝,只剩少數戲團來證明皮影戲這項傳統技藝在台灣的歷史。

皮影偶
皮影偶

  現今還存有皮影戲這項傳統技藝的劇團:

 一、東華皮影戲團:
  創始人張狀先生成立於高雄縣大社鄉,光復後傳至第五代張德成先生改名為東華皮影戲團,首創改變傳統戲偶高度至50餘公分,色彩多樣,並改變頭部傳統側面造型為七分面。
  民國40年至55年間是皮影戲鼎盛時期,該團全省巡迴演出,並先後應邀前往日本、菲律賓、香港、韓國、美國、哥斯大黎加等地演出,深得大眾讚賞。
  民國74年張德成先生榮獲第一屆個人薪傳獎,民國78年更獲頒首屆民族藝師殊榮,今團主為第六代張榑國先生與張義國先生。目前除演出外,兄弟更在多所學校致力於皮影戲傳承教學。

二、復興閣皮影戲劇團:
  原名新興皮影戲團,創始人張命首先生創立於彌陀鄉,民國28年許福能先生拜張先生為師,民國44年娶張先生之女張月倩為妻,而主持復興閣皮影戲團,許老師自18歲習皮影戲至今有一甲子的演出經驗,足跡遍及歐美各地,民國75年獲頒個人薪傳獎,目前除演出外,更致力於皮影戲傳承教學。 

三、永興樂皮影戲團:
  創始人張晚先生創立於彌陀鄉,傳與第三代的張做及張歲兄弟,現由張歲之子女張新國與張英嬌,承父業並努力研究影藝,成為典型家族戲團,今團主為張英嬌女士。

四、合興皮影戲團:
  創始人張長先生創立於高雄縣大社鄉,傳與張天寶、張春天先生後發展更為廣大,張天寶先生過世後,由其子張福丁先生掌接團務,與其叔張春天先生負責文場表演,另聘鑼鼓樂師擔任武場演奏,共同演出。

五、福德皮影戲團:
  創始人林文宗先生於日據時代創立於岡山鎮,演技高超專長於文戲及扮仙,保存最多的古代劇本,尤以罕見的酬神宣經,為扮仙戲重要的依據,民國46年由其子林淇亮先生接掌團務。
 

 

皮影偶
皮影偶

皮影偶
皮影偶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