墘窯休閒工作坊

  在農業大縣的嘉義有個窮鄉僻壤的六腳鄉,六腳鄉有一個潭墘村,,從日據時代起,由於當地的泥土塑性相當好,所以大都家庭均以生產磚塊(俗稱磚仔窯廠)為主業。 潭墘村的磚廠在八七水災因遭破壞而一一結束生產,幾乎就快消失在地球上的潭墘村磚仔窯,卻在三十年後,因為該村落出現了侯春廷而重新復活。

侯春廷,道地潭墘村人後代,1956年誕生,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即以其科班及對美術藝術之喜愛,繼續研究捏塑之技巧,,由於對傳統工藝之熱愛,及憑藉本身雕塑之技巧,開始研究交趾陶藝術.  1991年結合其他四位兄弟姐妹,在”潭仔墘”成立了《墘窯交趾陶工作室》,開始了交趾陶藝術的新生命。
侯吉村,為六腳鄉人。南亞工專畢業,民國七十六年開始學習交趾陶,八十年創立蘭芳工作室重是交趾陶工作,八十三年獲通奕發展協會入選獎,八十六年再獲嘉義市交趾陶二等獎與入選獎。與其兄侯村廷於六腳鄉共同經營《墘窯交趾陶工作室》。


<地理位置,圖片來源:交趾陶-墘窯休閒陶坊>


<交趾陶-墘窯休閒陶坊的入口,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自1991年到現在,20年之中,《墘窯交趾陶工作室》最大的意義是,負責人為一個最平凡不過的鄉下婦人,帶著辛苦教養下的三個孩子,延續了該村窯的火苗,繼續燒向歷史的未來而前進。尤其特殊的是窯燒的產品,前者是五O年代建築業最需要的磚塊,後者是九O年代之後,台灣人民有了富裕生活後的精神陶冶”藝術品”,兩者之間,所呈現及所代表的是台灣經驗及經濟之成長與進步的不同之處. 六腳鄉裡的潭墘村,生產了無數計的交趾陶藝術品,或許它就掛在您的家中,只是您不知道它是從那裡來的,因為在中華民國的國際機場,歷史博物館,等藝品店,甚至國外,您都可以看到”墘窯”的作品, ,而它,就是從六腳鄉的一個小村莊”潭仔墘”的《墘窯交趾陶工作室》創作出來的.那是我們的驕傲,也是台灣人的驕傲!

  交交轉小組為了更詳細的了解交趾陶,便聯絡交趾陶-墘窯休閒陶坊的聯絡人侯吉村先生並約定一個時間前往採訪了解和製作交趾陶。


 
<交趾陶-墘窯休閒陶坊的入口,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一進到村內內兩旁的欄杆佈滿了交趾陶的作品,讓交交轉組員們,停下了腳步欣賞每個作品。


<欄杆上滿滿都是交趾陶的小作品,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福,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瓶中的祝福,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瓶中的祝福,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再往前進一點,更發現圍牆上也有很多小小的交趾陶神明作品!



<潭墘村圍牆上的交趾陶,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潭墘村圍牆上的交趾陶,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還有一張大大的潭墘村馬賽克地圖。

0
<潭墘村馬賽克地圖,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陶坊裡有很村內的門牌。

<潭墘村的門牌,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潭墘村內一角的交趾陶,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潭墘村內的一角,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陶坊內的工作室,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潭墘村內一角的交趾陶,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2012 愛瘋嘉義創意短片競賽獎座,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






參考來源:交趾陶-墘窯休閒陶坊
圖片來源:小組實地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