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赤崁古物
 
01.石象:清道光年間臺邑紳士吳尚新墓前之石刻,現置園中拱門兩側。
02.石欄石獅:清光緒十二年,沈受謙建文昌閣,同時置石獅十二於石欄上,現仍在原位。走向大門入口處,迎面是一對造形古拙的石獅:右側雄獅足踏繡球,昂首做怒吼狀;左邊雌獅則以前足撫護正在戲球的小獅,齒牙微張,露出得意表情。這對青斗石石獅,為清康熙年間古物,整體呈現出雄渾樸實的風格,是台灣石雕的早期代表。原擺放在府前路的文昌祠。二次大戰時,文昌祠毀於戰火,光復後才被移到此處來守護庭園。

03.縣署石鼓:縣署為清乾隆十五年知縣魯鼎栴所建,現置於海神廟前庭。位於大門內的一對石鼓。
04.技勇石:清代考選武童用物,私家練武亦用之。該園現存四件。
05.石栳:清代商郊所用之標準容量器。該園現存二件。
06.石臼:清乾隆四十二年,軍工廠鼎建時所置,為擣製油灰之用具。現與石駝同列。
07.海神廟:清光緒四年臺灣知縣潘慶辰起造。
08.蓬壺書院門廳:清光緒十二年臺灣知縣沈受謙建置。
09.文昌閣:清光緒十二年沈受謙建置。
10.普羅民遮城堡門:荷蘭人於明永曆七年所建舊城之堡門,年久湮沒,至民國三十一年重修赤崁樓拆除大士殿時,始被發現。位於文昌閣西側臺基下,其拱門及門內上樓石級遺跡仍存。

11.普羅民遮城東北稜堡殘跡:荷蘭人於明永曆七年所建舊城之一部,清光緒十二年,其臺基上建置五子祠,祠毀之後,經過發掘,乃現此稜堡殘跡,其城壁堅厚,可見舊堡之一斑。
12.普羅民遮城古井:荷蘭人建城時所鑿之古井(現存於文昌閣與海神廟之間),相傳有隧道與安平古堡相通,或是謠傳。
13.文昌祠壯北石獅:文昌祠建於清康熙年間,石獅成於是時,祠已圯毀,石獅現置該園民族路大門兩側。
14.石龜御碑贔:清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變,清將福康安率軍來臺鎮壓;事平,乾隆賜旌功御碑九座,其中四座滿文,四座漢文,一座滿漢文合刻,現置海神廟臺基南側。
15.石馬:原是臺南縣永康鄉洲仔尾前清雲騎尉鄭其仁墓前石彫,現置於文昌閣臺基下,普羅民遮城舊堡門之前。位於文昌閣前。此馬原為林爽文事件時,陣亡的清廷武官鄭其仁墓前的石刻。其造形呈低首沉思狀,彷彿在思念故主,依依難捨的樣子。
16.石碑:該園收藏石碑頗多,總計二十餘件,有營造畫、禁令、修橋、造路、旌表、墓道、修祠廟等碑記。現置於海神、文昌兩樓臺西側壁成列。
17.石駝:清代官定及商郊所有之標準重量石,該園現存十餘件,置於文昌、海神兩樓臺基前走道之側成列。
鄉府香城 赤崁古樓 獨當一麵 風情美味 參考文獻 幕後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