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赤崁歷史
 
  赤崁樓是荷蘭人於明永曆七年(西元1653年)所建的普羅民遮城。遺址就是現在的赤崁樓。荷蘭人當初因為怕抗稅事件又再度爆發所以在此地興建行政中心。普羅民遮城又俗稱紅毛城或番仔樓,又以地居赤崁,通稱赤崁樓。
  明鄭時期,鄭成功驅荷復台,置承天府署於此;並曾駐蹕樓內九個月的時間;因此,赤崁樓也是漢人在台灣最早設立的行政中心。入清後,因地震與兵亂頻繁,孤城傾毀(部分城垣仍在);光緒年間,民間及官方先後來建造大士殿、海神廟,以及包括文昌閣、五子祠在內的蓬壺書院等,成為一座集合廟、閣、殿、祠與書院於一堂的中國式建築群。 赤崁樓
  這座古老的建築,層層累積了荷蘭、明鄭、清代、日據、以迄光復後的歷史遺存;一座赤崁樓,幾乎就是台灣近代歷史的具體縮影。 「不到赤崁樓,等於沒到台南市。」赤崁樓可說是台南市最著名的古蹟與精神象徵。
赤崁樓   「赤崁樓」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此地昔為平埔族原住民赤崁社所在,荷蘭人在此築城,外觀像座高樓,所以稱赤崁樓,「崁」字卻混淆成「嵌」字;另一說此地為臨水的小高地;閩南語稱「勘」,後來誤為「嵌」,荷蘭人在台築城慣用赤色磚瓦,陽光照射下,宛如虹霞,所以有「赤崁樓」的稱呼,又因當時洋人也被呼為「紅毛番」,所以又有「紅毛樓」或「番仔樓」之稱。

 

鄉府香城 赤崁古樓 獨當一麵 風情美味 參考文獻 幕後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