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紅金--紅豆簡介
  紅豆(Vigna angularis L.)又名小豆、赤小豆,原產於中國,屬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台灣自民國60年,高屏、嘉南地區種植的紅豆曾多達一萬多公頃,品質與顏色媲美日本紅豆。在外銷日本成功後,其栽培面積劇增且多集中於高屏地區,民國67年最高達19,600公頃,此後由於受中國大陸紅豆外
 
銷日本的影響,臺灣紅豆外銷量已日趨減少,至今已無外銷。紅豆目前為採關稅配額進口作物,產區以屏東、台南二縣為主,高雄及嘉義二縣居次。我國目前紅豆栽培面積約4,000∼5,000公頃,產量為7,200∼9,000公噸,以供應國內市場需要為主。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希望能維持在五千公頃左右,
以避免發生產銷失衡之虞。我國紅豆集中在秋裡作栽培,其產量高品質佳,故以秋裡作栽培為宜。紅豆主要用途以甜食為主,如豆餡、豆沙、蜜紅豆、紅豆湯、紅豆罐頭、羊羹、甘納豆及紅豆冰等多樣化食品。 
 
  台灣紅豆以秋冬作或秋作栽培為主。現有育成品種計有高雄選1號、高雄2、3、5、6、7、8號共6個品種,目前以高雄5號、6號、7、8號為主要栽培品種。其品種特性如下:高雄5號百粒重約14.1公克,種子外觀品質佳,中抗白粉病,公頃產量為2,000∼3,000公斤。高雄6號百粒重為15.2公克,種皮鮮紅,品質佳,中抗白粉病,可利用機械收穫,公頃產量為2,000∼3,300公斤,加工適合性及豆餡品質均佳,頗符合消費者與加工業者需求。高雄7號百粒重約15.1∼17.7公克,公頃產量為2,124∼3,034公斤。高雄8號百粒重約公克 ,公頃產量比起目前的高雄7、8號多出5%到10%,且種粒鮮紅、種皮薄、硬粒少,適合加工製餡,而田間 白粉病、薊馬發生率也較低,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紅豆對土壤的適應性雖廣,一般以保水力較強,且含磷、鉀、鈣、富腐植質且排水容易的壤土或砂質土壤pH6.5∼7最佳﹔過於鹹性或酸性土壤均不適宜栽培。紅豆不耐淹水,如連續幾天陰雨,土壤過於潮濕時則生育轉劣。一般以水旱田輪作栽培方式時,紅豆的產量較佳。紅豆不耐低溫,易受寒流或霜為害,東北季風強盛的西部沿海鄉鎮亦不適宜種植。目前雲嘉南地區之紅豆栽培,因受前作物的影響,多採整地作畦栽培方式進行播種,其所需種子量每分地約5∼6公斤。高屏地區不少農民採稻田後作不整地栽培方式種植紅豆。為求高產及莢果離地面位置較高,以利於機械採收,栽培密度宜保持每平方公尺50株左右,即每分地所需種量為7∼8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