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鎮北門

  雄鎮北門為哨船砲臺之門額題字,這座小型砲臺於清光緒元年建造,為國家國家三級古蹟,與港口南岸的旗后砲臺同時期建成,互為犄角,共扼打狗港,大砲今已不存,只剩弧型砲座,城門額「雄鎮北門」字體碩大,筆力雄渾,與宏偉城門相互輝映,頗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砲臺城門以紅磚砌成,其上有五個雉堞,雉堞有窺孔,城門上可容數人站立。至於兵舍則採地下化,在入口斜坡兩側地下設置兵房及貯藏庫。砲臺四周的厚牆以三合土與海邊的石疊成,形狀頗不規則,配合地形高低起伏,砲座前的牆垣使用版築法,外表上尚可見到一層一層的痕跡。 

  哨船頭與旗後砲台同時期建造,門額上題「雄鎮北門」,砲臺門有如一般中國式城門,
但不用圓拱構造。已有三百年歷史,是用紅磚、石灰、三合泥砌築而成的城門,
臺灣水師左營駐劄臺灣紅毛城地方,分設打鼓及旗後兩汛。
清光緒年間副將王福祿在鳳山建造砲臺三座,一在大竹里打鼓山大棚頂,二在臨海扼要處,
三在旗後山巔。清劉銘傳治臺時,曾在鳳山縣建砲臺三座,一為旗後大砲臺,在旗後西南高地;二為哨船頭小砲臺,在打狗街西南地,三為大坪砲臺,在打狗山南腹。 
設計者,可能為法籍技師魯富,時配備傳統中式大砲;中法戰爭之後,
由駐臺南之臺灣道劉璈改裝成西式大砲,並修改砲位之構造。
雄鎮北門為打狗山哨船頭港口砲台之門額題字,該砲台位處哨船頭近港北岸,略高於海平面。
據《鳳山縣采訪冊》載,雄鎮北門砲台「在臨港扼要處,周里許,營房八間、大炮兩尊」。
清同治13年(1874)5月,日軍以琉球漂流難民事件為藉,登陸今恆春。
清政府命沈葆禎來台辦理海防事務,10月中日議和,12月日軍撤出恆春。
    清光緒元年(1875),沈葆禎派唐定奎督造,同時興工建造雄鎮北門砲台、
旗後砲台以共扼打狗港,而於光緒2年(1876)年完工;因聘任英國工程師設計,砲台雖屬歐式,但仍融入中國式城門,與旗後砲台各具特色。 清光緒14年(1888)劉銘傳再於打狗山加建大坪頂砲台,清光緒20年(1894)又於雄鎮北門砲台增置兩門4.5公噸重的阿姆斯壯大砲(砲管口徑6吋)。
「雄鎮北門」為打鼓汛砲臺之正門,而砲臺之正門,以「雄鎮北門」名之者,
乃因地處要衝,控制海口咽喉,取「雄鎮北門」之義,以示其重要性。

 

 

TOP

 

構造

  雄鎮北門砲臺,清末所建,相對於打狗港南岸的旗後砲臺之門額「□□天南」,
入口大門有如一般中國城牆,上有五座磚砌雉堞。
雖是一座碼頭旁的小砲臺,但大體上亦具備營門、城垣彈藥庫及營舍等設施,
與旗後、大鼓山兩砲臺構成一組相輔相成的防禦體系,砲臺位於港口中央,營門朝東,
面向哨船頭及打狗市區,西邊及南北邊皆為城垣,東西兩邊則為磚石砌成,
內部中央為斜坡道,地形呈西高東低之勢。

  砲臺城垣牆體皆為石塊與三合土所築,外皮粉刷層為傳統三合土城垣東面中央闢營門,
近正方形,上有雉堞,下為楣樑支撐之方形入口,雉堞係磚造,上端以二皮磚逐層收成階梯狀,壁體構造外磚內石,角柱以較薄之「顏只」磚砌成,壁面中央則為斗砌法,西側城垣置兩座砲位,在厚一公尺多之三合土夯築牆體內凹入兩處弧形紅磚牆。 

 

 

TOP

 

 
交通資訊

● 搭乘公車:48、31(假日停駛)、99、橘1、高鐵鼓渡專車、五福幹線、
   水岸公車(例假日行駛)至隧道口  (英國領事館)站下

● 搭乘捷運:高雄捷運橘線(往西子灣方向)→西子灣站(O1)

● 自行開車: 國道1號-高雄交流道(中正路出口)下-中正一路至中正四路-大公路
   -鼓山一路-臨海三路-臨海一路-臨海二路-哨船街-蓮海路。

 

 

TOP

 

 
參考文獻

● Time for Taiwan,旅遊景點,觀光景點,高雄市,雄鎮北門,
http://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121&id=9348

● 四方通行旅遊網,高雄市景點,雄鎮北門,
http://guide.easytravel.com.tw/scenic.aspx?CityID=19&AreaID=254&PlaceID=631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個案導覽,雄鎮北門,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EA0960200010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siteId=101

● 高雄旅遊網,雄鎮北門,http://khh.travel/tw/spots/SpotDetail.aspx?SN=13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