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Johann Sebastain Bach, 1685-1750, 德國)

生平概要

巴哈

名曲欣賞

生平概要

TOP

哈,德國風琴演奏家,作曲家。1685321日生於德國愛森納,1750728日逝於萊比錫。有人說,巴哈在音樂史上的出現,就如在燦爛星空中,光芒四射的北極星一般,指引著後世創作上的清晰途徑。時至今日,他的許多作品仍受到世人的喜愛。 

早年的學習發展

巴哈的音樂生涯其來有自,他的家族是個音樂世家,一共沿續了七代,而J.S.巴哈是其中第五代,據統計,1700年左右,全德國就有三十位姓巴哈的音樂家,可見巴哈家族的音樂天賦。 

1695年,巴哈10歲時成為孤兒,於是離開家鄉到奧爾德魯夫投靠長兄。1700年轉往呂內堡進入聖邁可教堂附設的特別學校就讀,1702年離開。他早期的音樂教育和作曲技巧,除了來自父親和兄長的教導外,很有可能是來自聖邁可的圖書館自習而來。 

1703之後四年相繼擔任聖包尼法斯教堂、聖布勒修斯教堂的管風琴師,並在1707年與遠房堂姊妹巴巴拉結婚,育有七子,只有三人存活,其中二人成為傑出的作曲家。 

威馬時期和科騰時期(宮廷音樂家)

1708年到1717年在威馬先後擔任宮廷風琴師、室內音樂家,樂隊首席。在此時期他創作了許多的管風琴曲如「C小調幻想與賦格」「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等如今為人所熟悉的曲子。在這一段時間,他接觸韋瓦第等新義大利音樂,學到了他們的形式和優美的曲調。 

1717年至1723年受聘於科騰公爵,擔任宮廷管弦樂團指揮。在此巴哈寫下他大多數的奏鳴曲、協奏曲及四套弦樂組曲(其中第三套包含著名的「G弦之歌」)和「布蘭登堡協奏曲」。此外如「半音階幻想曲及賦格」「十二平均律鋼琴曲第一集」亦在此時期完成。 

1720年巴巴拉去世,1721年巴哈和鄔爾肯(Anna Magdalena Wulcken)結婚,育有十三子,其中一位成為重要的作曲家及宮廷音樂家。 

萊比錫時期(教會音樂家)

1723年到1750年逝世為止,巴哈到萊比錫的聖湯瑪士教堂擔任樂長。因為他幾乎必須為每一個星期天和聖日作曲,所以巴哈在這個職務上做了兩百多首清唱劇,除此之外上有一些風琴曲和奏鳴曲,但此時期巴哈最重要的作品是「馬太受難曲」、「十二平均律鋼琴曲第二集」。 

1750年,巴哈因視力不佳而接受眼科手術,不料術後竟使得病情加劇(大概是感染吧),同年七月,這位偉大的音樂之父便過世了。

名曲欣賞

TOP

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BWV1041) 
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BWV1042) 
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 (BWV1043) 
G弦之歌
d小調觸技與賦格曲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第一首 (BWV1007)

1.Prelude

2.Allemande

3.Courante

4.Sarabande

5.Menuet

6.Gigue


第二首 (BWV1008)

1.Prelude

2.Allemande

3.Courante

4.Sarabande

5.Menuet

6.Gigue


第三首 (BWV1009)

1.Prelude

2.Allemande

3.Courante

4.Sarabande

5.Bouree

6.Gigue


第四首 (BWV1010)

1.Prelude

2.Allemande

3.Courante

4.Sarabande

5.Bouree

6.Gigue


第五首 (BWV1011)

1.Prelude

2.Allemande

3.Courante

4.Sarabande

5.Gavotte

6.Gigue


第六首 (BWV1012)

1.Prelude

2.Allemande

3.Courante

4.Sarabande

5.Gavotte

6.Gigue

布蘭登堡協奏曲

第一首 (BWV1046)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第二首 (BWV1047)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三首 (BWV1048)
第四首 (BWV1049)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五首 (BWV1050)
第六首 (BWV1051)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