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潭、埤子頭
![]() |
![]() |
![]() |
蓮池潭又稱蓮陂潭、蓮花潭、蓮水潭,均因「潭多蓮花,故名」。潭水空 明、群山倒影,昔人屢以『泮水荷香』(屬鳳山八景)賦詩,緣此潭本為文廟泮池,1705年(康熙44年),鳳山知縣宋永清修文廟、濬泮池。
1842年(道光22年),鳳山知縣曹瑾命埤子頭仕紳
鄭蘭開闢新圳,接引潭水,溉三百六十甲,本地因而成為鳳山縣重要糧產區。
1930年代,蓮池潭仍為曹公圳的埤池,夏季池水漲滿,紅、白蓮花點綴在草團簇間,生意盎然。池中水草魚類年產值達四千圓。
埤子頭又稱陂仔頭,位處蓮陂潭的首端而得名。包括現在的埤東、埤西、聖西、埤北四里及崇實里的一部分。明鄭時代為軍屯所在。清之初,設鳳山縣治於興隆莊埤仔頭,歷105年(1684-1788)。
清代台灣首見科舉功名,自鳳山縣始,埤子頭多功名後嗣。清中葉以前,本地為二贊行溪以南的政教中心,文風之盛,居鳳山縣之冠。謝姓、曾姓、林姓等功名後嗣,迄今仍為地方名紳。舊城國小後面的古厝群,都是歷史見證。
蓮池潭:位於左營東郊的半屏山麓。潭長1.4里,寬約400公尺,面約75公頃。1686年(康熙25年)鳳山知縣楊芳聲建文廟時,以蓮池潭為泮池,在池中栽植蓮花點綴。每值炎夏,荷花盛開,清香四溢,乃有「蓮池潭」之名,且「泮池荷香」列為鳳山八景之一。
1705年(康熙44年)知縣宋永清疏濬。1842年(道光22年)曹瑾(已陞任淡水同知)曾命仕紳鄭蘭開闢城圳路已引潭水灌溉,使興隆莊成漁米之鄉。也因此成為廟宇聚集區。在潭的西岸,由北而南分別為孔廟、啟明堂、春秋閣、五里亭、龍虎塔等;除莊嚴肅穆的孔廟座落在較北的湖岸外,其餘各景,則密集在湖西的南側,長橋、藝閣、龍虎塔、色彩濃豔,為蓮池潭增添不少熱鬧景象。形成左營著名的寺廟觀光勝地。
蓮池潭東岸為寬敞的環湖道路,西岸即左營的舊市街,聚集各式小吃店,非常熱鬧;南岸則由勝利路及新莊仔路所銜接,恰好形成一完整的環湖公路,沿著這條道路繞湖一周,約4.1公里。
蓮池潭每屆晨昏,水霧濛濛,池畔景色秀麗若隱若現,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神祕感。尤其是甘雨潤澤的夏季,潭水盈盈,波光粼粼,加上湖畔的垂柳搖曳,潭面的浮萍與水蓮逐風飄盪,畫面之美如置身於仙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