砲台是防禦上的重要設施,清末以前的砲台都是中國傳統式的砲台,有的建築
在城池之上,有的建在港口要地。根據『鳳山縣誌』記載,西元1719年(清康
熙58年)的旗後山頂就已建了一座砲台,架中國式大砲6尊,稱「岐後汛」,
扼守打狗港,是當時的海防重地。但這些中式砲台在鴉片戰爭中受到空前的挫
敗,西方列強的新式大砲,不但威力強大,且射程遠,無論進攻或防守,都能
發揮懾人的功效。 1874年(同治13年)爆發牡丹社事件,日軍入侵恆春,直攻
牡丹石門等地,這件事引起清朝注意到台灣海防的脆弱,在李鴻章推動洋務運
動的影響下,以西洋的防衛技術來鞏固台灣海防的觀念興起,一時朝中上下有
「台灣有備,沿海無憂」的說法,於是派船政大臣沈葆禎來台加強防務,並且
先後派遣了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督導建造了旗後(威震天南)、港
口(雄鎮北門,在哨船頭)二處砲台。後來在1886年(光緒14年),台灣巡無
劉銘傳再建大坪(在壽山)砲台,這三處砲台的位置分佈在低、中、高,且互
為犄角,形成一個綿密的火網。 中法戰役之後,劉銘傳延聘德籍工程師鮑恩斯
加強上述三座砲台,旗後砲台並裝置了4門七吋的阿姆斯壯後膛鋼砲。劉銘傳
主政台灣期間,興建十餘座新式的西式砲台,如西嶼的西台及東台、滬尾砲
台、基隆獅球嶺砲台等,這些砲台在多次戰役中也著實發揮了相當的功效。
1895年(光緒20年)清廷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台灣
士紳成立「台灣民主國」以抗拒日本接受,10月15日,日艦逼近打狗港,未料
黑旗軍統領 劉成良臨陣脫逃,日艦「吉野」號於砲戰中擊中門楣,其上的「威
震天南」被打掉威震二個字,日軍輕易攻佔砲台,進佔打狗。開啟日本在台灣
的殖民統治時代。日治時代的後期,因各項物資缺乏,日本人仍將大砲拆走熔
毀。

 


砲台入口


低矮的入口,由此可知古代的人是多麼矮小

從炮台上方,所拍下來的炮台

 

 


炮台的正門有「威震天南」的門額,1894日艦攻打狗時打掉威震兩個字,門側個有兩個囍字

旗後砲台是國家二級古蹟,位於旗津區旗后山。砲台的結構形狀像「目」字形,大門為中國式的八字型入口,磚牆上有磚砌的囍字,牆面有蝙蝠刻紋,厚牆內側為兵房,北區有操練場,中區為指揮區,南區兵房上方有砲座四座,主要建材為鐵、水泥及紅磚,磚牆採用「人」字砌法,中區台階有花紋,且每階磚砌方式皆不同。 旗后山扼守高雄港口(打狗港),早在清初康熙年間即設有營汛砲台鎮守,並設有大砲六尊。西元一八六三年(同治二年)打狗開港與外人通商,使得旗后砲台軍事地位更加顯得重要。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因牡丹社事件,為清朝加強台灣防務,遂有砲台之興建。旗后砲台由當時淮軍提督唐定奎與副將王福祿先後督造新砲台,並聘英國工程師設計。砲台分兩處,在旗后山上者「威震天南」,在鼓山者即為「雄鎮北門」(在西子灣側)。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