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食習慣

泰雅族以小米、黍、蕃薯為主食。平時以胡瓜、南瓜、韭、薑、野菜、辣椒、豆類加鹽煮食為副食。獵肉、魚、蝦等只在農閑行獵有所捕獲時才可享用。家有飼養豬與雞。米和小米在平常煮成乾飯或稀飯食用,祭典時則做成餅。宰殺家豬或獵獸時,是用火燒烤或用水煮食。

 


 

賽夏族旱稻為主食,其次為小米、藷、芋、山芋、玉蜀黍、菜豆、赤豆、木豆等。以稻或小米煮成乾飯,以糯米、糯小米搗成糕;以棕葉裹糯米飯;米與藷、芋、豆類或蔬菜混合煮成飯。

 


 

布農族主食是米、小米、稗、玉蜀黍、蕃薯、芋頭等。將米及小米煮飯,玉蜀黍則磨成粉使用。副食品有獸肉、魚類、豆類、蔬菜、野菜。鳥獸或魚肉只有在祭典或人有出外打到獵物時才得以享用。

 


 

鄒族主食是米、小米、稗、玉蜀黍、蕃薯、芋頭。將小米煮成乾飯或稀飯,或做成麻糬。副食品是獸肉、魚類、豆類、蔬菜、野菜,但熊肉及豹肉視為禁忌不准食用。

 


 

阿美族以稻米、藷、芋為主食,粟、黍、豆等為次要食糧。以稻煮成乾飯,也有用稻或粟再加上蔬菜、甘藷,來煮成粥。日常副食以赤豆、花豆、豌豆、大豆、花生加鹽煮食。

 


 

 

卑南族以小米、旱稻、乾藷、里芋為主。日常飲食有小米飯、稻米粥、菜粥等,平時副食物有鹹菜、燻肉、鹹魚、豆類、瓜類、鹽煮野菜等。節日則用糕、酒宴響賓客。

 


 

煮食小米的排灣族人

煮食小米的排灣族人

排灣族以小米、旱稻、芋頭及甘藷為主食,以豆類、南瓜、野菜為副食。其日常生活以小米飯、小米粥、小米飯糰、米飯、菜粥、烘芋、煮芋、煮甘藷、烘薯,糯米糕、及小米糕為主。以獸肉,尤其鹿、山羊與山豬及山溪魚類蝦與蟹等為主。烹調法以煮、蒸、烘法為主。

 


 


魯凱族以小米、芋頭、地瓜為主食。高梁、玉蜀黍、樹豆、南瓜、花生為副食。條理方式以水煮方式為主,少用蒸熟法。日常飲食常將多樣食物加水混合,煮熟來吃。

 


 

雅美人的食物-飛魚

雅美人的食物-飛魚


雅美族主食為水芋、蕃薯二種,小米作為儀禮場合親友互相餽贈的禮品。副食是魚類。偶而從山野或海濱採集的野菜,也常是佐食的佳餚。豬、雞、羊則是在重要節慶或祭儀時才可宰殺食用。雅美人的食物大部份採熟食方式,例如芋頭、地瓜均洗淨後整粒放進白水煮熟後再剝皮吃。有加海水烹調魚肉的習慣。


 

邵族 主糧為稻米、蕃薯、芋、樹薯,副食為魚、蝦、疏菜、瓜、豆類,豬肉、雞鴨等肉類只在祭祀時才偶爾食用,最喜歡使用的調味品則是薑。近來隨著時代的變化,原本清淡簡單的飲食方式已有所改變。


正在補魚的邵族人


 

噶瑪蘭族

噶瑪蘭人的原始生產方式係游耕(旱田農作)、焚獵、捕魚、打鹿等自給自足式的採集經濟。他們的衣食,一切都取之於大自然。以小鍬從事旱田耕種,作物有小米、玉米、地瓜及旱稻等,並在地勢低平、溪流縱橫密布的曠野,以鏢鎗、弓矢狩獵及漁撈。自己釀酒、製鹽,栽麻織布為衣,住屋以茅草竹木為材料。婦女是農業上的主要工作者,捕魚打獵則為男子專業,小孩子到十歲就得學習打鹿鏢魚。


 

太魯閣族

  1. 主食:小米( Masu )、高梁( Brisan )、玉蜀黍( Sqmu )、栗( Basaw )、旱稻( Payay )、芋頭( Sari )、地瓜( Bunga
  2. 副食:自釀小米酒
  3. 蔬菜:以野菜為主有:過溝菜蕨( Mala )、龍葵( Pajiq Qowlung )、山萵苣( Sama )、食茱叟( Sangas )、昭和草( Pajiq hkuki )、樹豆( Sungut )、藤心( Powri Qwarux )等等。
  4. 肉類:以野肉為主有:山豬( Bowyak )、山羊( Mirit )山羌、( Pada )、飛鼠( Rapit )、鹿( Rqnux )、熊( Kumay )、猴( Rungay )、兔( Sbirat )、雞( Rudux )、鴨( kuru )、....等等。

 


 

調味料

各族的調味品以鹽、辣椒、薑為主。
鹽是由海水煮成或交換得來,辣椒和薑則是自己種植或採集而來。
現代原住民族使用的調味料與漢人已無差別。
此外還有蜂蜜、山胡椒、草葉、樹葉、豬油、紅粗糖等。
釀酒的主要原料也大都採用天然植物,像魯凱族是以小米及藜為主要原料。

 


 

零食
一般而言台灣原住民族有三項主要的嗜好品,即煙、酒、檳榔。
過去原住民族飲酒或吸煙都相當有節制,尤其是酒類幾乎是在祭典儀式才會痛飲一番,平時是很少飲酒的。尤其日據時期鳥居龍藏的調查中,指出蘭嶼的雅美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少數沒有煙與酒的民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