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樓的沒落

這是美濃第一個菸葉輔導站,昔日菸農抱著大把菸葉繳收的繁華榮景不再,菸酒專賣的時代早已遠去,八個輔導站一一凋零,僅存六個輔導站卻成

為文化工作者和國有財產局角力拉扯的對象。除了輔導站凋零破敗,「菸城」美濃昔日最常見的菸樓地景,更隨著菸草產業沒落,迅速消失淡出人們的回憶。

根據學者統計,民國六十七年時,美濃菸樓曾經多達一八一四棟,九十三年田野普查時,完整的菸樓只剩四二一棟,部分拆除或損毀的有四二棟,九九一棟完全拆除或改建為其他用途,菸樓消失比率超過七成。

長期參與社區運動的旗美社大主任鍾鐵民感嘆說,美濃的菸樓地景都在消逝中,尤其夥房、菸樓和檳榔樹構成的特殊文化地景,如今卻被洋房高樓取代,美濃失去了原有的風味。

他強調,「美濃很多屋子都面臨不用、不賣也不租的問題,反而造成閒置破敗」,由於許多房舍涉及家族產權問題,造成再生與活化文化空間的瓶頸。保存地景需要居民的集體共識,這也需要文化工作者說服和啟蒙,如果能以集村方式,才能保存完整地景。

美濃,昔日的菸葉王國,由菸業衍生而來的人文地景,交織成特殊景致。美濃人有規模地栽植菸草,開始於昭和十三年(西元1938年),到民國六十四年到六十五年(西元1975-1976)年間,美濃菸葉種植面積為全省最大宗,也成為當地特有的作物之一。當時全省每一百戶菸農中有二十四戶為美濃人,菸樓多達一千餘座。
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菸酒公司制訂種菸面積逐漸縮減的策略 ,以致於達到全面停產,民國九十五年(西元2006年)為美濃地區

 最後一季的菸作期,而美濃菸田減少的速度比其他菸區緩慢,其實是有著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社會條件的支撐。

滿一棟菸樓的菸葉,最少也要五、六天不能斷火,因此,菸樓灶門前總得有人二十四小時輪流看火,或加木柴,或不時察看溫度,或時而開關天窗、地窗、氣窗等等。守夜看火的人,上夜有親朋好友陪伴,一面喝茶聊天,一面討論燻菸情況。半夜興緻來了,小酌一 番,煮鍋粥打打牙祭。下夜則留下守候看火的人斜靠椅凳,歇息小憩。夜夜不夜的美濃,不必冬防,不必相互站崗,也罕聞宵小蠢動。

毫無疑問地菸草事業曾是美濃鎮民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也因為生活安定,晴耕雨讀的生活型態才得以貫徹,也讓一向重視子女教育的客家庄民,有餘力供應子女求學。穿梭在美濃鎮上,還是有機會看見一幢幢廢棄的菸樓,漆黑的天窗,說明曾經輝煌的歷史,如今斑駁的外牆,攀爬的藤蔓,竟只透露著一絲絲的落寞。即使菸業沒落,冬天烤菸的情景,仍是許多庄民心中最溫暖的記憶。

 

菸樓的復甦

美濃社區運動者嘗試各種菸業文化保存策略,返鄉青年鍾永豐等人在民國八十一年成立「第七小組工作站」,推動菸作勞動經驗的反思與創造,當地青年鍾建志嘗試以菸樓規畫為陶藝館,交工樂隊也在當地成立菸樓錄音室,甚至參與修繕菸樓,試圖成立菸樓教育館。

文化游擊戰的嘗試行動,喚起美濃居民思考搶救菸業文化的重要性,美濃愛鄉協進會也曾利用美濃輔導站,在九十二年舉辦為期一個月「美濃菸葉紀」,透過文化展演等活動,希望為美濃保留菸業文化,刺激社區思考文化空間保存的想像,甚至評估成立菸業博物館的可能性。

美濃愛鄉協進會前總幹事溫仲良反省指出,主流觀點總以為要成立地方博物館,然而,地方文化團體經營能力薄弱,除非政府願意不斷補助,否則最後不是賣空間成為「商場」,要不然,就是變成「蚊子館」。如今農村破敗,社福需求增加,讓輔導站連結到社福體系更是一種活用。「我們是違法使用,卻也是為了保存這座輔導站!」溫仲良說,輔導站接近美濃核心區,市價超過二億元,他們雖然違法使用,但也是公益使用,要不然輔導站早就被拍賣掉了,又將成為美濃消失的菸業文化地景之一。

除了文化團體的努力,不少具有保存客家文化意識的年輕人,也加入更多嘗試的可能性,近來也出現菸樓民宿、菸樓咖啡廳等轉型觀光產業的發展。「菸樓陶藝館」主人鍾建志以窯燒陶器創作維生,他曾利用家族菸樓作為展演空間,如今構思要自蓋菸樓,提供餐飲、展示和教育用途,在一片拆毀菸樓的風潮中成為另類的選擇。

舊菸樓新用

有幾座特殊的菸樓從烤菸的功能中蛻變,展現新的使用方式,創造了菸樓的新文化意涵。

菸樓陶藝
  民國八十四年(西元1995年)美濃愛鄉協進會與龍肚鍾家合作,將菸樓重新整理後辦理戲劇訓練,之後其亦成為陶藝品展示的場所,發展出菸樓與文化產業結合的模式。
 

2.菸樓錄音室
  民國八十七年(西元1998年)美濃交工樂隊將菸樓作為錄音室,因為菸樓內牆以泥磚砌成,泥磚表面凹凸不平吸音及散射效果佳,成為錄製溫暖聲音的音樂生產場所。


3.菸樓農莊

  龍肚庄左彎往龍肚國小,轉彎處右手邊,屋主鍾兆春把菸樓改裝成舒適的農莊住宅。屋內「本灶」保持完好,「菸架」不缺一根,二樓所有的樑柱都加了鋼骨補強,鍾宅前有玫瑰花園,後有鹿寮,種的蔬菜健康又肥美。


4.菸樓民宿

  菸樓使用者傅家二哥,結合民國九十一年(西元2002年)美濃黃蝶祭的活動,進行菸樓環境和建築體的修繕工作,在黃蝶祭展覽活動過後,傅家二哥計劃更細緻的進行整理,希望把菸樓當作民宿經營,嘗試菸樓再生的可能性。


5.菸樓教育館
  民國九十三年(西元2004年)由菸樓屋主、學生和各界熱心人士,付出人力與財力,發起修復菸樓的活動,將破損的瓦片、桁角一一拆下,再一木一瓦重新覆蓋。經過幾個月的整修,依舊散發古樸氣息的菸樓卻注入了新的生命,定名為「美濃菸樓教育館」,除了完整呈現菸樓的舊觀和內部陳設,也做為今後學校教育及美濃文化生態旅遊的菸樓解說館。

 

那個曾是美濃區最繁華的地方。
你還記得嗎?
當所有人都遺忘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