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旗后山頂上的旗津燈塔,又稱高雄燈塔,建於西元1883年,是台灣本島上的第二座燈塔(第一座為屏東鵝鑾鼻燈塔)。1918年整修過後,塔身為磚造八角形白色建築,黑色圓形頂,高15.2公尺。八角形燈塔前有一座西洋式白牆辦公室;草坪上有一座日晷儀;辦公室旁四方形建築是舊燈塔位置;榕樹旁白色建築是舊信號台(燈塔)殘存建物;在眺望台旁的建築是值班室,站在眺望台上可以盡覽港口、柴山、西子灣美景以及高雄港灣城市船隻進出盛景。

   旗後燈塔是臺灣少數僅存的清代燈塔之一。在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軍之後訂訂了天津條約,當時台灣也被迫開放港口通商。於光緒九年(1883年) 副將王福祿始聘英國技師於旗後山上興建紅磚的方形燈塔,內裝英製六等單蕊定時光燈,見距約十浬。日治時期,日本人擴建高雄港,並於1916年(大正五年)著手重建燈塔,於1918年完工,成為八角形磚塔,至頂部轉為圓筒狀,裝有三等電燈,見距約為 20.5 浬有陽臺可供遠眺,燈室面裝玻璃,圓頂上有風向儀,塔身塗白色,頂部為黑色,高達 11 公尺,遠望極為明顯。光復後曾先後三次更換燈光設備,目前己換為新式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增強為 85 萬燭光。回顧百年來,這座聳立在打狗港口的燈塔,從無間斷地發出光芒,照耀海上的船隻,是高雄港成長茁壯的最佳見證。由於維護得當,內政部在民國 68 年核定為國家三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