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

  你聽說過「干樂」是什麼嗎? 它是一種鐘形,木製,能在地上轉動的玩具。 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陀螺」啦!

   中國在宋朝時,就已經出現了類似陀螺的玩具,當時的名字叫做〔千千〕。這是當時宮女們在皇帝深宮內的遊戲,千千是直徑約四寸象牙製的圓盤,中央有一個一寸長的鐵針,用手擰轉這一根鐵針,針尖就會在桌面上旋轉不停,等到快要停止的時候,再用衣袖拂動圓盤周圍,它又會繼續旋轉,就這樣反覆玩下去,看誰轉動最久,誰就是勝利者。

   至於〔陀螺〕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明朝,它是否由宋朝的千千演變而來的,沒有資料加以考證。明朝的陀螺,已經不是宮女在宮內角勝的玩具了,它已成為民間一般兒童的大眾化玩具。當時的陀螺都是木製的,實心而無柄(上面平而中間是圓柱體,下端是半圓球體,中心點微突),先用繩子繞好後,向前一拋,再往後一拉,陀螺就會在地面上旋轉起來,當它緩慢下來時,再用繩子,在其周圍,同方向不停的鞭打它,它又會快速的旋轉起來。這種玩法傳了兩三百年,一直到民國初年,大陸東北的小孩還有這種玩法。不過名稱已改成〔冰猴兒〕,因為當地的孩子是在冬天下雪的時候玩,當〔冰猴兒〕在厚厚的冰層上旋轉時,動作非常靈巧,很像猴子一般,所以才取名〔冰猴兒〕。為了讓冰猴兒轉動更快速,把長繩子先對折,對折處綁在一根小木棍上,這二段繩子在上端三分之一處合打一個結,接近尾端五公分處又合打一個結,最後又在繩子二端各打一個結。繩子綁在木棍上後,只要一手握緊棍端,用力橫向鞭打陀身上半部,繩子有了結以後,更好使力,鞭打的力道才不會落空,力道愈大,旋轉就更快速,這也是一種很好的運動。

   早期〔民國二、三十年代〕,台灣兒童所玩的陀螺有四種:塑膠陀螺、木陀螺、響螺〔又稱風螺、地雷〕、鐵陀螺。塑膠陀螺都是小型的,一體成型〔灌模成型,手柄與陀身連在一起〕,是比較小的兒童所玩的玩具,徒手旋轉,不需要特別技巧,很容易成功。

  木陀螺在小店舖上可以買得到,直徑約四至五公分左右,高六至七公分,上半部〔占陀身三分之一〕是個圓錐體〔上尖下寬〕,下半部也是個圓錐體〔上寬下窄〕,這兩部份是連在一起的,其周邊都有不同的弧度,都不是標準的圓錐體。下端中央位置,凸出一塊軸心〔下柄〕,這也是連在一起的。一體成型,木頭放在車床上轉動,配合刻刀完成的,俗稱機械陀螺。這種陀螺造型非常優美,二頭都可以旋轉。尖頭在上,旋轉起來,姿勢優雅,好像身材高挑的人在跳芭蕾舞;尖頭向下,好像肥胖的人在跳舞,穩重緩慢,樣子可笑。這也是台灣特有的陀螺,全世界少見。但是這種機械陀螺,往往中看不中用,因為生意人不肯用好材料,材質太鬆軟了,在比賽時被對方一砸就破裂。因此小孩常常去找比較硬的木頭自己來做,最硬的是蕃石榴樹幹,其次便是龍眼木,九芎木和樟木,其他的就差一些。自己做的陀螺,在造型上、美觀上,當然沒有機械陀螺好,但為了贏得勝利,也就顧不了那麼多。為了取得絕對的優勢,在陀螺尖端還打進一根大鐵針,先用鐵鉗把釘帽截斷,再把露在陀螺外約一公分的鐵釘敲扁、磨尖,就完成一個打鬥陀螺了,釘鐵釘這部份工作,往往需要找大人幫忙。

   釘子的形狀有很多種,視實際需要而做。針形的釘子,旋轉很靈活;長菱形的劍釘,旋轉和劈打都可以,可攻可守,二者兼顧;至於三角扁形的斧頭釘,是專用來劈打別人的陀螺,但自己卻不太會旋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抽陀螺的繩子也要講究才行。有專賣抽陀螺的棉線繩子,自己找來的細麻繩也可以用,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繩子,父親的皮鞋帶也可以派上用場,甚至有小孩子玩急了,將內褲的線帶子也抽出來用。行家還會在繩子末端打一個結,再套上一個方孔的小古錢,或一個酒瓶蓋〔要用鐵鎚打扁壓平,再用鐵釘在中央鑽個洞〕,來固定拿繩子的手。

   響螺〔又叫風螺或地雷〕,它的陀身中空有洞,因此大部份採用竹子為材料,上下有柄。上邊的柄是用來纏繞繩子抽轉,一旦旋轉起來,陀身的洞眼就會發出嗡嗡的響聲。洞孔約二點五公分長,零點八公分寬,厚度的地方是斜切進去的,這樣風比較容易灌進去,旋轉的愈快,響聲就愈大。為了使它旋轉的更快速,往往在繩端繫一活動的小竹片,當繩子從上往下繞好後,一手以竹片抵緊陀螺,一手猛力從竹片洞囗抽繩,這樣,陀螺便會飛轉起來,發出洪亮的響聲。聲音由大而小,要停止前,陀螺會筆直的在定點旋轉,又會發出一陣大響聲,迴光返照,很是奇妙!用竹子來做響螺,因竹子口徑大小不同,做工費時,而且竹子怕潮濕,一潮濕就會發霉長黑斑,因此響螺的材料,慢慢的被塑膠所取代了。但是,還有一些有心人,仍然堅持用竹木來做,維護古老文化的精神,值得欽佩。如果您現在手中擁有這樣一個陀螺,思古情懷,油然而生,又回到童年快樂的時光。

   鐵陀螺,全身用鐵鑄造而成,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陀螺。約三點五公分寬,像六瓣的花朵,當中向內凹陷,從側面看,它是個三角錐體,上邊平凹,下邊是圓錐形〔中央尖〕,高約一公分的無柄陀螺。 玩鐵陀螺要用一個硬紙盒〔裝蛋糕或喜餅的紙盒子〕,先把中央稍稍弄凹些〔量力用拳頭施壓〕,這樣鐵陀螺在紙盒上旋轉時,就會邊轉邊滑向紙盒的中央〔低凹處〕,不會掉落到在紙盒外面來。旋轉鐵陀螺的方法,是用一條麻繩〔或粗棉線〕,將其一端先貼緊錐形側面,尾端露出約一點五公分在錐形尖端外,以露出的繩端為中心,由下往上旋轉著繞〔第一圈一定要壓緊〕,一直繞到錐形上部,剩餘的穿過無名指與小指之間後夾緊〔線尾可繫一個古錢〕,食指與中指將旋繞在錐形上的繩壓緊,姆指也緊壓在上邊平凹部份,一切就緒後,向前一拋,再往後一拉繩子,鐵陀螺便會旋轉起來。鐵陀騾是一種打鬥陀螺,在玩的時候,非常緊張,刺激。攻擊比賽時,二人都使力將各人的鐵陀螺抽向紙盒上,當二個鐵陀螺都邊轉邊滑向紙盒低凹處時,雙方便會相撞觸擊,發出清脆的響聲。旋轉力量大的,就會把另一方彈出紙盒外,被彈出的人就算輸,再換另一個人挑戰。為了求取勝利,除了加強打鐵陀螺的技巧外,有些兒童也在鐵陀螺身上下功夫,有的人在鐵陀螺上邊的凹陷處,填滿蠟滴或碎鉛,以加重陀螺本身的重量。穩重如泰山,想把它彈出盒外,那可不容易喔!更有的把鐵陀螺的平口四周磨尖,使陀螺顯得較低矮,重心低,旋轉起來更平穩,佔盡優勢。

   民國五十八年,桃園縣大溪鎮和平路,有一位簡武雄先生,那時他才二十九歲,未結婚,年輕力壯,精力旺盛。有一天,他看到一群小孩正興高采烈地當街打著陀螺遊戲,他非常羨慕他們,也勾起了他兒時玩陀螺的甜蜜回憶,突然心中有一股異想天開的天真想法..〔小孩子玩小陀螺,大人也可以玩大陀螺啊!〕。從此,他打定主意,先請車床朋友製作一個五斤重的陀螺來試試。接著八斤、十二斤、二十五斤、三十六斤...一直到最重的五十斤。轟動了大溪鎮,也開創了台灣打大陀螺的風氣,大溪大陀螺的名聲就四處傳開,遠近馳名。大溪大陀螺,已經締造了世界陀螺史上的新紀錄,也給台灣加添了一個特色,簡武雄先生功不可沒。

   科學日新月異,進步神速,陀螺與科學結合後,新的陀螺也不斷問世,台灣近幾年來,也出現很多新式陀螺,像鐳射陀螺,變色陀螺、發光陀螺、音樂陀螺、風車陀螺,磁性陀螺、離心力陀螺、地球雷達陀螺...等,種類很多,但都不夠精緻,有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