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短暫」居住的心,搬遷到了臺灣,住著用編竹夾泥板建成的房子,辛苦地生存著,「合群、明德、建業、復興、自治、自立、自助、崇實」,每個眷村的名子,都是當初的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所喊的口號,只是希望大家搬遷到異鄉,不要忘了活下來的意義,這就是眷村人的精神,也是一直延續到現在,永遠保留下的眷村名。 |
|
↑仍留有部分日式風貌的明德新村平房(註3)
|
↑擁有寬廣庭院的建業新村平房(註3)
|
合群新村 建造於民國三十九年的合群新村,主要是以校、尉級的高官所居住的眷村,也是唯一的軍眷社區,管制範圍有衛兵站哨,進出也需要通行證,當時的治安可說是相當嚴謹,獨特的日治建築再加上三夾板跟甘蔗版為建材,建造出一排排長方形的房子,總共有七棟,大約有七十戶,每戶僅僅只有四坪大,戶與戶之間都是以泥混合稻草包覆著竹子編成的牆緊鄰著,直到39年6月1日合群里才重新被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上將劃分出來。 |
|
↑紅磚瓦建造而成的圍牆(註1) |
↑瓦片磚牆的合群新村平房(註1) |
明德新村 位於左營海富路的明德新村,為左營海軍的高級眷村,緊臨「海軍總司令1、3號賓館」、「廣播電台大樓」、「反情報隊大樓」、「婦聯會」(早期幼稚園)及「海軍運動場」,正是被專家學者籲為「全台最高級的眷村」的將軍村─明德新村。民國35年士官兵緊急搶修日軍遺留房舍45戶,專供海軍來台高級將領家眷居住,佔地面積約63,145平方公尺(含20,375坪),面積約1萬9千多坪,眷戶僅五十八家。 |
|
↑花草樹木圍繞的明德新村(註1) |
↑綠意盎然的明德新村(註1) |
建業新村 西鄰軍、北鄰國軍八○六醫院、南有海軍體育場、四海一等,東為40米之軍校路的建業新村,當初為民國35年所接收的日軍遺留房舍20餘戶,後因眷舍需求增多,於民國48年,陸續由政府及婦聯總會新建眷舍,做為安置海軍官兵軍眷用,成員多半來自於大陸各地區,以海軍校級幹部為主,目前眷舍數570戶,人口數約1,000餘人。當我們踏入建業新村時,兩旁樹木林立濃蔭蔽天,一路綠地夾雜著道路,鳥語花香,風景秀麗,可以說是世外桃源阿! |
|
↑別有一番風味的建業新村(註1) |
↑建業新村的眷民房(註1) |
復興新村 於軍區外西側大約5公里處的半屏山稻田荒地興建起了復興新村,當時興建是當作臨時住所,興建大約380戶,大約在38年底完工,39年1月,因行政區重新劃分,才重新命名為復興里,1-100號為校、尉官眷舍;101-380號為士官兵眷舍,分配上面較為特別的是,無論官階高低均僅分配到約3坪的眷舍,當時以天然的大水溝為分界線,以南為軍官舍,以北為士官兵舍,民國62年2月因行政區再度重新劃分,所以將以南的部份劃為永清里,在合併了附近的祥和里,成了大家口中經常出現的復興新村。 |
|
↑看起來較老舊的復興新村(註1)
|
↑復興新村一樣有紅磚瓦築成的圍牆(註1)
|
自治新村 原為未經開墾的海邊荒地,自從海軍駐紮之後,便成為了現在的自治新村,社區面積約為8.3931公頃,最早的時候只蓋了4棟,總共有40戶本社區,目前的戶數已增加到863戶,總共2782人,行政區歸屬於左營自治里,於民國六十年奉高雄市政府及海軍第一軍區司令部核准列為六十一年社區發展計劃,劃分成自治、上自治及新自治三個社區,分期推展,並成立了社區理事會推展各項活動,由於社區同屬一個行政單位──里,為了發揮統合力量、順利推展社區工作,高雄市政府於民國七十五年實施社區重劃,將三個社區合併為一個社區,名為自治社區,專門提供給士官兵眷屬居住。
|
|
↑充滿復古味的自治新村(註4) |
↑自治新村-眷村小巷(註4) |
自立新村 為了能趕緊容納搬遷來台的海軍眷屬,便以極為「克難」的方式建造出的當時的自立新村,東近中山堂、南鄰西陵街、北邊面對海軍運動場、西與軍區毗鄰,可說是居於左營眷村的心臟地帶阿!!每戶約為6坪,住戶大多為尉級軍官,村內也設有管理處,主要是服務眷民及保護眷村的安全。
|
|
↑目前已拆除的自立新村(註1) |
↑書中所看到的早期自立新村(註2) |
自助新村 民國34年國民軍來到台灣後,於38年建造自助新村,人口大約有472人,由於自助新村是由日據時期所留下來的軍眷住宅區,地理面積約佔有四萬一千零七百平方公尺,後來由我國海軍接管,分配給軍眷居住,命名為「自助新村」。在行政方面,起初為高雄市左營區碑西里,直到民國三十九年六月一日,因戶口日漸增加,所以另立「自助里」,又因為自助新村是最早建造的,所以說它在所有的眷村裡面歷史最為悠久,再加上東自助新村附近有許多著名的歷史古蹟及熱門景點,也成為眷戶們平日最佳的遊憩場所。
|
|
↑自助新村裡的小巷弄(註1) |
↑自助新村鮮豔的彩繪塗鴉(註1) |
崇實新村 屬於日據時代的軍眷住宅區,房舍建造簡陋,牆壁只以竹片裹泥土砌成,遷入居住戶種類多,有將、校、尉級軍官、士官、造船廠技師、技工等,校級以上軍官大約10坪,尉級以下軍官約6-8坪,目前共計大約450戶,民國三十九年六月一日,由海軍接管,仍分配給軍眷居住,並命名為 「崇實新村」,成立「崇實里」,社區原始居民僅約百餘戶,大部份都是現役或退役軍人及眷屬,學童就學率是百分之百。
|
|
↑崇實新村(註1)
|
↑崇實新村平房外貌(註1)
|
*註1:為自行拍攝之照片或是自行製作之圖片 | |
*註2:「高雄市見證眷村歷史暨文化推廣計畫」之一部。高雄市:藝敏出版社 | |
*註3:國防部編印(2007)。眷戀-海軍眷村。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張同湘(2003)。 | |
*註4:http://blog.yam.com/tzuo/article/1763387
JOE式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