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2-科技問題反思

 

科技爭議引發之問題通常表現在「自然生態」(自然系統)、「生命價值」(對人的關心)與「精神境界」(社會系統)等。如與科技相伴而生的環境污染、生態危機、精神文明衰退與道德風尚的低落,造成物質環境條件惡化、生活品質下降、人性的壓抑,從而揭示了科技與社會發展中人與科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諸多衝突與矛盾

a. 自然生態面向(自然系統)

人對自然的改造、干預與控制,引起日益嚴重的環境與生態問題,衍生資源耗竭、地球暖化、動物滅絕與生態失衡等諸多危機。科技衍生之弊端已使人類意識到任何破壞與耗損自然的行為,必然遭到科技反撲與自然界的報復,確立人與自然的倫理問題,此即科技爭議引發問題的一個基本類型。爭論焦點在人為什麼要保護環境,以及最終要保護到何種程度,是以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人類中心原則,還是要重新理解與合理規範其涵義,亦或以恢復某種以往的天然狀態為終極目標。工具的使用確證了人類在自然界中的獨特地位,也展現了人對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與創造發明能力。科技已然成為人與自然及其他生命形式抗爭的重要武器,如水車與風車乃是順應自然、依賴於自然與大地的,相較之下,儘管火力發電與核能發電廠都是把自然界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為電能,然而其產生的廢水、廢熱與廢料往往對自然生態帶來巨大損害代價為加速自然資源的消耗,衍生環境污染、資源耗損、生態破壞等無利於持續發展之景況,使人面臨遭致滅絕與科技反撲之重大危機。

b. 生命價值面向(對人的關心)之科技爭議

科技讓生命的自然性變成了人工化與商品化,科技改造的對象由自然轉至人類本身,以往科技可說是器官的延伸,今日則以身體作為科技塑造的對象與材料。生命的本質是哲學家們關注的問題,此一問題由於人工生命科學研究與生物醫藥科技之興起再度成為當前人們討論與探索之熱點。如基因改造或複製等生物科技,以及醫療科技的精進與藥物的改良,讓人性價值、尊嚴與倫常受到極大衝擊與影響。生命價值面向之科技爭議主要在探討科技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於生命科學與生物科技對自然規律之強力干預,使許多生命倫理問題超出傳統倫理規範的調整範圍。其面向涵蓋「生命醫學研究倫理」、「基因與遺傳倫理」、「輔助生殖技術倫理」、「與死亡相關的倫理」,以及「器官移植的倫理」等倫理問題,爭論焦點為人類對自身利益的關注,以及涉及與人發生現實或潛在的利益關係科技發展否定人的自然性,干預了生產的自然過程,使人的生命不再是兩性結合的產物或上帝送給人類的禮物,而是同其他產品一樣由人工方式產出,致使人的尊嚴受到破壞與挑戰。

c. 精神文明面向(社會系統)之科技爭議

科技各項發明與應用不僅滿足人的慾望與需求,影響人類的思維、生活與生產方式,更使社會的精神文明因科技之不當使用而產生負面影響,科技活動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主流,科技產品已成人們生活的必要用品,加上資訊科技之濫用、惡用與誤用引發諸多複雜而棘手的情境,更導致精神生活之墮落與不法情事。科技人員必須反思:「科技活動本身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與精神生活意涵?人們是否愈來愈忽略科技運作中的精神向度?科技活動對精神生活可以有怎樣的貢獻?」當代明顯的例子即是電腦與網路之濫用導致精神生活之墮落與不法情事,使人類面臨精神文明與道德風尚之衰退,造成人性的壓抑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諸多矛盾衝突

 

科技發展為人類帶來的科技爭議與問題,使得人們開始對科技進行反思與剖析。科技真正的危險不在於外顯可見的結果(如原子彈爆炸、動物滅絕或環境汙染),真正可怕且隱而不見的問題根源在於對科技的思維,它使人與物的存在本性受到嚴重摧殘、扭曲與喪失。因而海德格爾認為真正可怕的並非世界成為完全科技的世界,而是人類對世界的變化沒有準備或意識,即對科技的「做多思少」比科技本身帶來之弊端更為嚴重。科技產生之弊端並非真正的危險,其背後對科技的反思與審視不足,以及對世界的轉變沒有充分準備,才是真正的科技危險所在。而人並非懼怕科技本身,而是對人性、人的利益與價值觀之懼怕。

 

1  科技問題描述表

科技爭議

倫理問題描述

化工廠

焚化爐

垃圾場

機場跑道

涉及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平衡,指所採用的科技對於整個群體帶來龐大利益,

卻使社群中的特殊團體負擔大量不合理的不利因素,如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生態資源的耗損,

以及生活品質與健康的危害等。

核電廠

藥物研製

掩埋場

涉及利益與風險之間的平衡,此一類型涉及該項科技之發展與使用之風險與利益問題,

其風險可能破壞人、社會與自然之和諧關係,如車諾比核電廠事件、研製之藥物效用與副作用評估問題。

人體實驗

反對者認為人體不可侵犯性遭到破壞,受試者沒有義務作為實驗下的犧牲品;

支持者以社會整體風險與受益比例之計算提出辯護(風險指實驗中可能產生的傷害,

受益則指透過實驗可能得到的利益),若研究風險超過預期效益,則是不允許的。

基因解碼

主要爭論為人類基因與生殖細胞等相關研究之倫理問題,

基因解碼後使得人的生活可因其基因呈現的訊息而獲知,雖可使當事者及早發現及早接受治療,

然而卻可能帶給人們心理負擔,或導致他人的歧視眼光或差別待遇。

基因改造

 

引發隱私權與保密、基因運用的公平性、基因差異引發的心理影響、遺傳檢測與人口普查、知情同意與

商品化等倫理問題,而基因食品與農作物亦涉及人類康健、遺傳資源與多樣性保護問題。

複製技術

受國際注目之陶莉羊(Dolly)等複製動物議題引發對於複製技術限制規範之聲浪,

開啟科技在生命與人性價值面向之爭論,使人了解其問題應聚焦在「可被接受的科技(或稱適切的科技)」,

呈現「可接受之科技」等重要概念。複製人(Clone) 指出是不是的爭論?

涉及當前的人與未來的人之間的利益衝突,對社會亦將造成不易化解的倫理困境,

違背自然與平等自主原則,更嚴重擾亂家庭倫常關係,對複製人本身亦可能造成新的不平等。

人工授精

涉及捐精者或捐卵者的保密與身份爭議、人類器官商品化爭論、家庭關係的複雜化與弱化、

代理孕母商業化與契約的履行等。

代理孕母

涉及親子關係的認定、借精生子或借卵生子亦可能對後代子孫與倫常關係產生紛擾(甘紹平、余涌,2008)。

安樂死

安樂死(euthanasia)涉及利用醫藥科技器材(如呼吸器)延長昏迷者生命是否道德,

以及是否贊同安樂死等爭論,通常發生在主動安樂死方面,反對者強調生命與權利,

認為將導致醫生對病患生命價值的漠視,與醫學職業基本道德相悖,損及人道主義的醫學專業;

支持者強調病患應有個人尊嚴,認為不但可免除臨終的痛苦,更可減少家屬精神與物質負擔,

讓醫療資源救治其他可治癒的病人。

人類胚胎

幹細胞

有人認為胚胎擁有與兒童或成人一樣的道德地位與權利生存,不能為了其他利益而犧牲其胚胎生命;

有人則認為受精的胚胎沒有理性,不算是有人格的人類個體,不可任意毀掉,具有一定價值且應得到尊重。

器官移植

活體與屍體器官移植:涉及家屬是否同意與死亡認定爭議,即腦死標準與傳統死亡判定標準有其差別。

系統安全

疑慮

因網際網路無國界與不受限時空之特徵,使得網路上的主機系統可能因此遭到網路使用者或駭客入侵,

而產生系統安全上的疑慮。

個資外洩

個人資料(如姓名、身分證字號、生日、電話、住址、信用卡號、病例或購物紀錄等)因於網路或傳播媒體登錄後,

網站管理者、網路使用者或其他有心人士未經當事人許可與同意,即將其資料任意散佈或流傳,

導致個人隱私或重要資料洩漏問題。

垃圾郵件或

垃圾訊息(Spamming)

未經個人或當事者同意與許可,亦無考慮其訊息內容之適合性,即不佳選擇或強行發送訊息或郵件,

其內容可能為惡意病毒程式、不實謠言、色情暴力內容、商業廣告或其他透過不當轉寄之資料。

網頁傳播

網路上各式數位平台(如網頁、部落格等)雖可提供資訊交流與快速散播之功能,

然而亦出現許多涉及暴力、血腥、色情、靈異等不當或非法的資訊流竄,

對現代人尤其是未成年之兒少產生不良影響。

盜用侵權

對網路資訊之使用在未取得所有者或著作者同意下,私自進行資料下載、複製、擅改或轉寄,

而導致侵犯著作權或智慧財產權之違法情事。

電腦病毒

電腦病毒程式之設計有其正反兩面作用,若作為破壞性或干擾性目的,

或透過網路與電子儲存設備散播,則可能造成許多重要系統無法正常運作,甚至導致個人或大眾的利益損失。

電腦駭客

電腦駭客原本為對擅於撰寫與設計電腦程式者之尊稱,有些駭客沒有惡意,只是單純想發揮其電腦能力之極限;

然而隨著駭客使用程式之目的不同,如以入侵他人重要網路系統,

或藉此進行竊取、擅改、破壞他人重要檔案資料等不法情事,均引發不少負面效應。

網路交友

網路交友成為時下人際交往模式之一,不少網路使用者亦用以認識與結交網友,雖提供現代人另ㄧ種人際互動模式,

然其不受時空之限、匿名性、即時性、多人共享等基本特徵正成為其本身對人與社會衍生的負面效應與風險,

亦引發許多從事違法交易、詐騙財物感情或傷害殺人等案件層出不窮。

網路電玩

電腦遊戲雖提供現代人另一種休閒娛樂管道,其寓教於樂或輕鬆有趣之介面亦引起不少大眾購買使用;

然而不少電玩業者因其經濟利益考量,設計具爭論性的主題與內容(如涉及暴力、血腥、煽情、裸露、金錢交易)

以吸引更多愛用者,甚至結合網路設計網路電玩,造成許多人因此流連網咖而影響工作學業,

或為獲取具經濟價值之虛擬寶物亦引發網路上的違規或盜取事件。

電子商務

網路購物與電子商務盛行,網路上的交易與商品訂購服務日益多元化與普及化,愈來愈多人利用網路訂購商品,

雖為現代人帶來諸多便利,然而卻因線上交易平台安全性與隱密性、賣方信譽與商品品質難以實際審視與檢驗,

故衍生許多糾紛與涉及詐騙情事的違法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