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區

 

 

 

 

 

BRCA1/BRCA2基因

K-ras基因

APC基因

P53基因

 上一頁     回首頁

癌症基因檢測

APC基因

APC基因是種腫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當APC基因發生突變時,它所轉譯的蛋白產物將失去功能,而造成細胞病變,這與結腸癌的罹患率及預後有密切關係。


一般而言,它主要作用有三:

1:細胞的結構。由免疫螢光染色的結果,顯示APC蛋白會與細胞質中的microtubule結合。一旦APC基因突變,將造成蛋白合成截斷(truncation),便無法 與microtubule結合。這將導致細胞結構發生變化。

2:調節細胞間的互動。目前已知道β-catenin有一個重要功能是β-catenin會與Cadherin的細胞質部份(cytoplasmic domain)結合。因此,一旦APC基因在中段部份發生突變,會造成APC基因與β-catenin的結合力發生變化,將導致細胞間的黏著能力,或接觸性抑制(contact inhibition)發生異常。誠如大家所知,癌症的一大特徵是細胞彼此間黏著力的異常。

3:調節DNA的轉譯(transcription)。當APC蛋白正常時。細胞質中的β-catenin會與APC蛋白結合,所以它的濃度相當低;可是一旦APC發生突變時,則β-catenin的濃度會上升,然後它會與Tcf(T-cell transcription factor)蛋白結合,而造成下游基因的不正常表現。


APC基因是防護大腸直腸細胞一系列變化(癌化)之重要守門員(Gate Keeper)。
  

APC的基因突變,會導致家族性瘜肉症候群(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病人大腸直腸內產生成百上千個瘜瘤(平均發生年齡為15歲),若未處置妥當,將會由其中發展出大腸直腸癌(平均發生年齡為39歲)。
 

APC之突變亦常發生在非家族性或稱散發性(sporadic)之大腸直腸癌,甚至與一些非腸道之病變有關。例如:纖維瘤、骨母細胞瘤、表皮樣囊腫、遺傳性視網膜色素表皮增生、及其他腫瘤(腦、甲狀腺、及肝)。
 

具有家族性瘜肉症候群或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之高危險群個人,應尋求專業遺傳咨詢,及早進行基因檢測。一旦發現異常,定期的內視鏡檢查及適當的預防性治療(chemoprevention),可降低病變發生機率。
 

本項檢測乃針對遺傳性突變(germline mutation)資料庫呈現之高突變區域/突變熱點,結合臺灣本土家族性或散發性腸癌腫瘤組織研究成果所設計。


BRCA1/BRCA2基因

BRCA1/BRCA2基因都是抑制癌症的基因,參與DNA的修補機制,如發生基因突變會好發乳癌、卵巢癌。乳癌是女性癌症的第二位,僅次於子宮頸癌。每年台灣婦女,約有2200名新發生的乳癌病例。


乳癌的發生率與生活及飲食習慣的轉變有密切關係,目前,有上升及年輕化的趨勢,將來乳癌極可能竄升為女性癌症的第一位。乳癌的發生與基因

有密切的關係,患有乳癌媽媽所生的女兒,罹患乳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15倍。與乳癌相關的基因為BRCA-1及BRCA-2。BRCA-1及BRCA-2具有抑制乳癌發生的功能。 根據醫學界的研究,乳癌之形成與某些特殊基因之突變,如BRCA1與BRCA2基因,有極強之關聯性。

 

根據研究,約有5至10%的乳癌係來自遺傳,而這些家族性乳癌患者,約半數在40歲前罹患乳癌之機率只有5%,這些家族性乳癌患者罹患乳癌之平均年齡,比一般婦女提早約10年。


有鑑於此,乳癌BRCA1與BRCA2基因檢驗確有其必要性。檢驗過程很簡單,只需要一般的血液檢查,抽取5CC的全血即可,不需要禁食。


 BRCA1及BRCA2 是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


其基因突變會導致家族遺傳性乳癌及卵巢癌,佔所有乳癌患者之一小部份(約10%)。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患者一生中罹患乳癌之機率為40-87%,卵巢癌之機率為16-60%。

除此之外容易得到其他癌症,如前列腺癌(男性)胰臟癌或大腸癌。BRCA2基因突變亦會造成男性乳癌(發生率6%)。
BRCA1及BRCA2之突變並無特定區域,必須先針對好發家族中之乳癌患者進行全基因定序掃瞄,尋找此家族之特殊突變位點,作為家族中其他成員之檢測標的。

 本項檢測為乳癌基因檢測之簡約版。乃根據數篇針對華人族群乳癌研究所呈現之高突變區域/突變熱點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