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

  一五三六年∼一五九八年(天文五年∼慶長三年)

    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尾張國中村的人,織田信秀的足輕(平時做打雜、戰時則為步兵的最下級武士)木下彌右衛門之子。原名木下藤吉郎,年少時期曾次第服事於駿河今川氏的家臣松下元綱、尾張的織田信長,由於屢建戰功,乃逐漸被重用,以後則改稱羽柴氏。一五七三年(天正元年)近江國淺井氏滅亡後,承繼其舊領十八萬石;接著又被派任筑前守一職,成為近江長濱城城主。一五七六年奉命征討中國地方(此指日本本州西部一帶,南至瀨互內海、北至臨日本海地區,離京都比較近的諸分國,稱之),一五八二年在圍攻備中國高松城過程中,發生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遭家臣明智光秀所殺),乃與對手毛利氏談和退兵,並在山崎合戰中殲滅明智光秀的勢力。接著,為了爭奪信長死後的主導權,秀吉不惜與織田信孝.柴田勝家對立。一五八三年勝家被殲滅、信孝被殺之後,秀吉乃於大築城。一五八四年於小牧.長久手與織田信雄.德川家康勢力對峙,但最後則以談和告終。一五八五年平定四國的長宗我部氏、一五八七年平定九州的島津氏、一五九0年平定後北氏、奧羽地區,完成統一天下的壯志。在這期間,一五八五年出任關白、一五八六年出任太政大臣,並被朝廷賜姓豐臣。一五八七年在北野舉行大茶會,正式以其威信布告天下。一五九一年秀吉把關白的頭銜讓渡給養子秀次,然後自號太閣。一五九二年(文祿元年)、一五九六年(慶長元年),秀吉曾企圖攻略大明與朝鮮,但以失敗告終。一五九八年八月十八日,秀吉因病死於伏見城。秀吉的事業幾乎多承繼於織田信長的政策,仰賴樂市樂座令、朱印船貿易制度、貨幣鑄造、都市.諸礦山的直接支配等政策,以掌握商業資本;在刀狩(禁止農民手持武器的法令)、人拂(又稱為人掃,為了防止農民逃散導致土地荒廢所進行的戶口調查)、石高制(以穀物產量單位「石」的數額來決定農民的年貢與勞役負擔量、以及領主的軍役負擔量)的基礎上實施太閣檢地,確立類似近代稅法的稅制;公事(朝廷的政務.儀式)亦被編入年貢中。另一方面,徹底執行兵農分離制度,以全盤掌握農村,建構以後幕藩體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