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選擇父親,卻可選擇當你自己
文╱楊詠晴
記憶裡,或現實生活裡,你所認知到的父親,是什麼模樣呢?對子女百依百順,彷如是「兒子的大玩偶」?還是相信斯巴達式教育,一絲不茍的權威型父親?
父親與子女,這是種天生的關係,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親,但我們必須了解父親的型態,以及父親的性格如何地影響到我們。下列這幾種父親的型態,是非常常見的,他們都衍生了各自的問題,屬於「功能不健全的父親」,然而,當你讀下去以後,或許你將會驚訝地發現,原來,這類型的父親,還真的占大多數。
‧
「功能不健全的父親」四類
第一種類型,是「父王」型的,這種父親總認為,他們在外辛勤打拼,(為了真正的王:錢。)回到自己的家後,妻兒就要像臣民般全聽他的指喚。所以,媽媽不像王后,頂多只是家裡的總管,她會把食指搭在嘴唇上,要小孩小聲一點:「噓,不要吵到爸爸,他為我們工作得那麼辛苦。」在這座屋簷下,父親是法律的制定者和執行者,總攬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家裡不等父親上桌,就不能開動晚餐,而且要等爸爸挾第一道菜後,子女才敢跟進。
這類型的父親,很崇拜、迷戀自己在家裡的權威,子女如果有不同意見,將會是挑戰到他的地位和權威:「這是我的家,你住在我賺來的屋簷下,只要你住在這裡,你就得聽我的。將來,等你有本事建立自己的家,你就可任所欲為,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承受這類型父親巨大陰影的子女們,心裡面說不定巴不得趕快有自己的家。
第二種類型,則是「刁父」,這個刁,是刁難的刁。說到這個字,你滿腹的辛酸和委屈,說不定就全浮現上來了。這類型的父親對待子女,充滿尖酸刻薄、批評、嘲弄……所有負面的字眼,都毫不吝惜地往兒女身上灌,不管子女有些什麼樣的小成就,或是大成就,都不能討得父親的歡心或一句讚美的話。這類型的父親,應該也是在這樣的敵視環境裡長大的,他們似乎相信,讚美子女,或流露出一點點嘉許的意思,就會把孩子寵壞,讓他們過於得意。
有時候,你也會覺得,這類型的父親,也有他們的長處,適合擔任「品管」工作。他總會在子女的言行和作為裡挑到毛病,兒子的甲科目有傑出的表現,他不會讚美,只會問,為什麼你的乙科目沒辦法考同樣的高分?「你為什麼不能用功讀書呢?」「看看你的分數,你是偷懶還是天生就笨?」「你這種人,以後要吃什麼呦。」「教你這麼多遍也不會,走開走開,我還不如自己來。」好了,你體會出我說的「刁」,是什麼意思了吧。這類型的父親,八九不離十,通常也會是「完美主義者」,他對待自己,也是同樣地嚴苛和不友善。
第三種類型,是「懦父」,你也可以說他像糯米團一樣,提不起什麼勁。他不太負起責任,也沒有什麼義務觀念,教養子女的重擔,一股腦兒都推給母親。他本身沒有太多的成就動機,也沒有什麼意願的問題,家裡的大事由媽媽決定,小事情,能夠不管,他就不管。
喔,他倒是有很多時間待在家裡的,但仔細回憶起來,這類型的父親,好像沒有什麼明顯的嗜好或興趣。有個十三歲的女兒談起他的爸爸,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常常遮住父親臉孔的報紙,報社如果知道有這樣的人,應該頒給他最佳讀者獎,送他一年的免費報。
有時候,這類型的父親也會冒險提出建議、想法和見解,也會對他自己的「無為而治」提出辯解,但他的力道如此微弱,語調又是如此地不確定,遭到反對或忽視的命運後,他就會縮回自己的角落,攤開報紙,打開電視。有名太太形容得相當傳神,她說,家裡的老公就像雕像,整天杵在沙發上,不過,當她掃地掃到他的腳邊時,他還懂得把腳抬起來,嗯,這表示他也不是全然沒有反應的吧。
第四種類型,稱為「逃父」,或者「缺席的父親」吧。和「懦父」一樣,他也常常「不在」,但「懦父」是心的不在,「逃父」則是身的不在。他一大早就出門,常常直到月黑風高,孩子全進入夢鄉後,才姍姍地回來。通常,孩子們不太見得到他們的父親,但你可能半夜肚子餓,摸黑起來開冰箱找食物吃時,和起來上廁所的父親,在黑暗中撞個照面。這場會面有些意外,也來不及講什麼內心話,父親就要你趕快去睡覺,晚上吃東西很容易蛀牙。等到早上醒過來,你已經不確定是不是和爸爸打過照面,說不定那只不過是一場夢吧。
有名女作家寫過一篇追憶父親的文章,她的父親就是典型的「缺席的父親」,一年到頭,她沒有見過父親幾次面,但她知道父親晚上回來時,會把他們的鞋子取出來,用鞋油擦得換然一新,整齊地排在屋前的玄關。早晨起來,看見屋前的鞋子隊伍,他們心裡知曉,父親回來過了。
然而,「缺席的父親」卻錯過許多場子女的成長儀式。兒子參與的第一場畢業晚會,他工作太忙,沒有辦法來;兒子的社區棒球隊要打冠亞軍賽,雖然兒子是投手,老爸工作太忙,沒有辦法來,兒子頻頻望著內野後面的觀眾席,看不見父親的蹤影,讓他有些失望;兒子參加聯考,他工作太忙,也沒有辦法來;兒子的身體產生變化,對女孩產生興趣,需要有人給他一些意見時,他仍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沒有辦法以過來人的經驗,傳授兒子什麼東西。說真的,他說不定忙碌到,連你出生時,他都不在那裡。
‧
翻版複製?抑或背道而馳?
這些類型的父親,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傷害到兒子。久而久之,兒子也會同化這些類型,他們要嘛在自己也當上父親後,繼續翻版複製他們父親的型態,要不就走上叛逆之路。所以,一個被「缺席的父親」養大的兒子,當自己也有小孩以後,卻可能以完全干預的管教方式,讓子女透不過氣來。
所以,也可以這樣推想,「懦父」的兒子,可能會積極狂熱投入政治、體制、工作和人際關係裡,想停都停不下來。「懦父」的兒子也可能會搖身變為「父王」類型,似乎在告訴他自己的父親,當爸爸,就要這樣地當。但更可能的發展是,「懦父」的兒子雖然小時候恨死了自己父親的消極個性,但從未有人向他示範過改變的力量,長大以後,有了小孩,他發覺自己愈來愈像父親,成天逃進報紙或耽溺於自己的活動裡,他也許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卻也無力改變。
「刁父」的兒子,自我價值感通常都不會太高,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的愛、讚美、注意和溫柔地對待,他沒有什麼成就感,也不認為自己會成功。這是個徹夜輾轉難眠的感覺,必須到了最後,有人欣賞他,告訴他他很不錯,放輕鬆,不用把事情看得那麼嚴重,才有可能破解父親施在他身上的魔咒。他也發現自己最擅長的事,就是挑別人的毛病,(如果這真的是一項專長,是不是得感謝他父親呢?)他也會容許上司、太太和朋友批評、責難他,讓其他人以「為了他好」或其他種種的理由,將他剝奪得一乾二淨,卻完全不知道應該如何回應。來自別人的讚美,都不算數,心裡面,他仍在等待父親的讚美和嘉許。因為,不管他真正的年齡是二十、三十、還是四十歲了,他的內心裡,還是那個站在父親面前挨罵,心裡惶恐到不知所措的小男孩。
「父王」類型教養出來的小孩,長大後幾乎和父親像是同一個模子的翻版。他們也會要求子女必須絕對地服從,他同樣掌控家裡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權,他的子女同樣巴不得趕快長大,建立自己的家。
‧
發現父親,離開父親,尋回自己
然而,生命裡總會有那麼悠悠出神的時刻,一個成熟的大男人站在鏡子前刮鬍子,突然想起小時候看自己的爸爸刮鬍子的畫面,一個寧可拋棄快樂也要遵守原則的男人。或是,當這個男人大聲責罵、體罰自己的小孩時,繼之而起的竟是困惑和迷惘,因為,當他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父親曾經如此對待過他,讓他心裡留下永久的創傷,他曾經暗暗發誓過,自己當上爸爸,絕不會如此對待小孩的。或者,他如此努力地要和父親背道而馳,不願意走父親走過的路,卻發現冥冥中像有個大磁鐵般,一再地將他吸過去。
曾經帶領許多美國男人擺脫「父親結」的李約翰,這樣描寫他的復原歷程:「我自己的復原歷程,既耗時耗力,也須要接受我自己和父親的許多面向,雖然那些面向,是我曾經想要忘卻的。治療我接受到的心理創傷,以及原諒我給別人造成的傷害,也同樣需要時間。然而,認清楚你自己父親的類型,明瞭你和父親個性上的共通性,或是你曾有意要走和父親完全不同的路,則是發現父親、離開父親、尋回自己這三部曲的必要階段。」
發現父親,離開父親,尋回自己,在父親節的時空下,卻是省思我們生命裡一塊分量極重的拼圖─父親─的極佳時刻。我們可能很少有機會和警覺,做這樣的追尋,然而,也有可能,你早就活在父親龐大的陰影下,不知如何自處了。那麼,不要把過父親節,當成買禮物的節日而已吧。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親,卻有機會選擇如何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