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黑面琵鷺 生長環境
秋季黑面琵鷺換好冬羽抵達台灣,於曾文溪口北岸海堤內停留,牠們所選擇之棲息地為曾文溪口北岸七股海堤內三號閘門以東及二號閘門以北間之浮覆地(約280公頃),由於河海堤所圈圍之面積寬(827公頃),且沿堤防內側有頗深的潮溝,具良好之隔離作用,適合膽怯之水鳥長時間的棲息,牠們偶而也會選擇鄰近干擾較少的魚塭短時間的停留。大部分的時間牠們都在定點休息,棲息點的位置會隨著潮水的漲落而移動,通常潮水漲及腹部時牠們會成群往淺水灘地移動,但不論如何移動,牠們聚集的地方總是離堤岸邊三、四百公尺遠,若沿著牠們棲息的浮覆地四週之河海堤上往內看,我們至少必須準備20倍以上的望遠鏡,才易看清牠們的模樣。有時會有幾隻白琵鷺混雜在大群的黑面琵鷺中,要從遠處分辨黑面琵鷺和白琵鷺並不容易,黑面琵鷺的體型較小,臉部從喙的基部到眼睛後方有一片裸露的黑色皮膚,白琵鷺則沒有這塊牠們每天會到附近的魚塭覓食一、二次,以選擇廢棄或已清池且池中尚留淺水之魚塭為主,偶而亦於海堤內之淺水潮溝中覓食,其覓食的方式是以扁平的嘴直接插入水中,左右掃食水中的魚或其他食物,將所尋獲的獵物,夾起後仰首吞食。
目前數量
關於黑面琵鷺在繁殖地的狀況,目前僅知於北韓西部海域中的岩石小島,牠們在陡峭的岩壁上築巢,但在所知的繁殖區內其數量尚不及30隻,因此我們推測一定有其他未發現的繁殖地。北韓的族群相當安全,牠們繁殖的小島已被劃定為保護區,接近這些小島是受到管制的。此外,在越南、香港的主要渡冬區亦皆已設置保護區。
為何喜歡台灣
台灣本島的高山聳立,山勢縱貫南北,期間河川大都為東西流向,由於西部海岸地勢較為平坦,形成十分寬廣的沼澤溼地。沼澤濕地裡充滿著豐富的有機營養鹽,大量的魚、蝦、貝類及藻類繁衍生長,那裡也正是春秋兩季南北遷徙的過境鳥,以及冬候鳥停棲和覓食的主要場所。
黑面琵鷺的種類
黑面琵鷺在型態分類上屬於鸛形目、朱鷺科、琵鷺亞科的中型水鳥。琵鷺亞科族群全世界共有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六種琵鷺中只有黑面琵鷺和白琵鷺在東亞和台灣野外有發現的紀錄。
特徵
因外型又名撓杯(台語)、黑臉琵鷺。身長74~82公分,成鳥嘴很長,前端扁平,呈飯匙狀,黑色。腳黑色。額部、嘴基部及眼瞼相連成黑色的臉部。夏羽大致為白色,後頭之髮束狀飾羽及胸部飾羽為黃色。冬羽的飾羽變短,全身皆為白色。亞成鳥羽色似成鳥之冬羽,初級飛羽外緣黑色。[牠有一隻長長的、外形像是琵琶的嘴巴,連同臉上眼睛的周圍都是黑色,全身白色的羽毛,長長的腳和不算短的脖子,外型和鷺鷥差不多,而嘴啄像琵琶,因此就被稱作黑面琵鷺了。
生態:
食物:牠們常集群覓食,在河口淺灘、荒廢魚塭捕捉魚、蝦。
分布:黑面琵鷺在亞洲各個渡冬區,如:台灣、海南島、越南和菲律賓等地避寒。除了台南的曾文溪口外,其他各地區的數量都在100隻以下,但許多地方已經劃設了保護區來保護牠們,1999年11月,曾文溪口更創下總數449隻的紀錄,這足足佔了全世界總數量的ㄧ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