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了要了解傳統藝術「剪黏」的內容,由指導老師蘇玉芬老師與其姐夫劉南顯老師,帶我們到台南縣麻豆鎮拜訪陳三火〈火獅〉大師,透過大師的解說使我們更加了解到 有關剪黏的相關知識。
訪問火獅經驗談
Q:請問剪黏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意義為何?
A:剪黏顧名思義,是一個要剪下來又要黏上去的作品,在經過幾年之後,這一件剪黏作品將會成為歷史的見證。火獅希望能讓以後的子子孫孫能看到這項偉大的作品,他不是為了希望能成名,而是希望把擁有歷史的見證完完全全的保留下來。
Q:請問台灣剪黏的起源,最早從哪裡開始發展?
A:因為早期大家都不富有,工作機會也不多,有工作就盡量做,故剪黏並不是只有固定那個地方在做 。
Q:請問台灣各縣市的廟宇很多,也有剪黏的裝置,其題材大多為何?如何決定其題材?
A:現在大部分的廟宇,材料都是使用陶瓷片比較多,依照興建的廟宇,有不同的剪黏裝飾,例如:太子廟不能有塔。
Q:請問台南是全台最多廟宇的縣市,又以王爺廟為主,所以它的剪黏題材會因此而有所不同嗎?是否有哪些廟宇的剪黏是比較特別的呢?
A:王爺廟比較沒有禁忌,所以大部分剪黏作品都可以用來裝飾擺設,只是會因為廟宇的經費而有所不同,會建議你們到台南福安宮參觀,因為那是剪黏最豐富的地方。
Q:請問有看到大師你的作品,除了立體的作品外,也有半立體的作品,所以現在剪黏是不是已經不拘限於廟宇的裝飾呢?
A:早期是以平面的作品為主,近幾年來逐漸由平面的剪黏轉為半立體或立體的作品。
→
→
Q:請問大師您知道在嘉義有一個剪黏社區嗎?
A:知道,這一個村莊全村都是剪黏的師傅,在前年他們社區的廟宇有要興建,裡面的主委便邀請我來幫他們製作剪黏,其中有些剪黏師傅反對,認為全村都是剪黏師父為什麼還要叫別人來做呢?在這些師傅當中其中有一個剪黏技巧比較厲害的師父說:「我都沒說我多厲害了,你們敢說你們的技術真的很好嗎?」因此後來還是由我來完成該廟宇的剪黏工程。
Q:請問一件剪黏作品的完成是個人或團隊?
A:剪黏依它的大小、製作的難度會有所不同,但大多數的剪黏作品都是由很多人一起製作而成的。
Q:請問在製作剪黏的過程中是否有危險性?
A:一定有其危險性,不可能都沒有,只要技術純熟就比較不容易受傷了。
Q:請問剪黏到底是以玻璃或陶片製作?或是由其他材料製作而成的?是任意的敲碎或是有固定的大小?一件作品大約需花費多少時間完成?〈使用玻璃和陶片的製作有哪些不同?分別運用在什麼地方〉
A:早期剪黏是用玻璃所製作的,但是使用玻璃材質的作品壽命並不長,所以後來就用人家不要的陶碗或是已燒好的的陶瓷來製作,其壽命便比較長。大部份的剪黏是以裁切固定形狀的陶瓷片製作,但我則是以敲碎陶瓷來製作,依要製作的人物大小,所需要的東西,來敲出所需要的形狀,但並不是隨意的敲碎。必須要先看主題是什麼,要做的大小,經過雕塑及彩繪等各種過程,來決定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有些廟宇資金比較不充足所以會選擇比較便宜的材料和簡單的做法,如果廟宇的資金比較充裕的話會選擇比較貴的材料和華麗的做法。玻璃製做的剪黏主要擺放置廟宇內部,通常都會用玻璃櫥窗,供人欣賞,由陶片製作的剪黏主要擺放在廟宇外當裝飾,但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注意廟宇的裝置。
Q:請問大師您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剪黏這項工作呢?是因為興趣嗎?
A:因為沒讀書,和哥哥一起去拜師學藝,想說學習一技之長,後來學出興趣了,近幾年來幾乎只有創作或有人請我去做,我才會去做廟宇的剪黏工作。
Q:請問您的剪黏技術從何而來?自學或是拜師學藝?一開始學習剪黏時,是否遇到哪些難關?學習剪黏需要那些技巧?製作剪黏是否需要些天份或創意?
A:是和哥哥一起去拜師學藝,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能都平平順順,一定都會遇到一些難關,學習剪黏是需要具備一些些的天份也需要會雕塑、彩繪等技巧,當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要必須能一步一步的化解難關,當然也要具有一些創意,必須要自己去想像出人物要擺的動作及穿的服裝。
Q:請問剪黏是否會在未來成為台灣的重要文化之一?
A:火獅覺得近幾年來台灣越來越重視歷史的傳承,所以剪黏在未來可能成為台灣的重要文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