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區開鄉甚早,荷蘭時期因當地番社名稱為歐王社,明鄭時期為天興洲之永定里,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皆稱為安定西堡,道光以後稱為漚汪堡,至今將軍區仍有漚汪地名,日據時期才改為將軍庄,光復後再改庄為鄉,即今之地名。將軍區荷據時期為平埔族熟番居住,至清朝施琅將軍擊敗鄭氏,平定台灣,清廷將此地封施琅為勳業,此即後世稱軍庄(鄉)之由來。自施琅始即將施姓及其親戚吳姓移來本地區居住,大肆墾荒,而原居住熟番乃退居山地,至今將貴村附近仍有平埔族遺跡。施姓及吳姓之移墾為本地區開發主力,其中施姓逐漸外遷,僅餘十餘戶,而吳姓逐漸發展繁衍,已分散於將軍庄、北埔、山子腳、馬沙溝等地,合稱為四埔,而吳姓乃有四埔吳之稱

  

 

  台南市將軍區位於北門區南方,與北門區和七股區兩區合稱為台南市濱海三區。而「將軍」之名,相傳源由施琅將軍而來,當時清朝大將施琅平台有功,清廷於是跑馬三日,馬匹所到之處皆為施家世襲地,由現在將軍區西隅的馬沙溝登陸起跑,一路經將軍區山仔腳向東騁馳,不料卻在現在漚汪一帶馬斷腳蹄,於是在此地建「將軍府」,所經之地的田園,就是所謂「施候租」,並建公館管理,最興盛時期多達十處。之後,施琅率施姓族人及吳王兩姓戚親入墾漚汪溪(現今的將軍溪)南岸一帶,更形成「將軍庄」,也就是現在將貴里一帶。

 

 

  苓子寮位於將軍區的東北方,昔日的苓子寮為漁民洒岑之地,便用一種叫做ㄌㄧㄥˊ的魚網來加以捕撈,捕到的魚隻則在居住的寮中曝曬,形成一番景象,久之苓子寮的名稱便延用下來。而當時的苓 子寮分為嵌頭寮(今源頭里)、下寮(今苓保里)、頂寮(今苓和里),及中寮(今忠寮里)等稱為四寮。


  
目前的苓子寮內包含的四個里,保源里今分為苓保及源頭二大社區,苓保昔稱下寮,因位在苓子寮保濟宮附近,故抗戰後設村,名為苓保村,源頭又稱崁頭寮,在抗戰後設村,於民國六十七年,和苓保各取一字合併成今日的保源里。苓和里今分為苓和及忠寮二大社區,苓和社區昔稱頂寮,乃因當時居民在保濟宮北邊(頂頭)築寮居住,故名頂寮,戰後取苓 子寮首字設為苓和村;忠寮社區昔稱中寮,因位在頂寮和巷口之間,故稱中寮,戰後設為忠寮村,後於民國六十七年併入苓和村。仁和里又稱巷口,其因乃早年人民由將軍鄉上岸往苓 子寮途中需經過一大片林投樹,久而久之便形成一道林投巷,居民在北地入口處集結成庄,故名巷口。其在戰後曾分為仁巷村及和巷村,後於民國六十七年各取其首字而合併為仁和村。北埔里是將軍溪南畔的村庄,因位在將軍庄的最北邊,自開庄迄今,都以北埔為庄名,戰後設村仍名為北埔村。北埔以泉州晉江縣吳奇都為開基祖,此人於清初奉迎吳府千歲入墾北埔,故今日北埔以吳姓居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