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同治4年)2月,天利洋行(Macphail & Co.)於西子灣畔哨船頭小山丘興建全台第一座洋樓,即為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
1916年(大正5年)時,日治政府在西子灣地區設立壽海水浴場。
1927年(昭和2年),由海野三次郎負責建造西子灣隧道以穿越柴山,壽山被選為台灣八景之一。
1928年(昭和3年)大規模改建海水浴場,同年10月西子灣隧道完工。
1933年(昭和8年)時,西子灣隧道正式啟用,全長260公尺,寬6公尺,高3.6公尺,當時稱之為「壽山洞」。
1935年(昭和10年)時,於海水浴場旁另外興建溫浴場與兒童游泳池。
1975年(民國64年)起,中華民國政府重新開發西子灣風景區,陸續完成蔣公行館、海濱公園、動物園等。
1980年(民國69年)7月,中華民國政府核定於西子灣設置國立中山大學籌備處,並遷移西子灣動物園。
1990年及1991年時,高雄市政府曾經徹底整修西子灣隧道隧道的壽山二號洞。
  西子灣為位於台灣高雄西隅的一個風景區,位於在柴山西南端的山麓下,南面隔海與旗津島相望,是一個風景天成的灣澳。而最北端則傍著柴山,是一處由平灘和淺沙所構成的海水浴場,以及以夕陽及天然礁石聞名的海灣。在清初時,西子灣也被稱作洋路灣、洋子灣或斜灣,而在閩南語的諧音引申下,斜仔灣逐漸被稱為西子灣。傍晚時分的夕照,是為台灣名景之一。
 

 

TOP

  西子灣,位於高雄市的西側,北倚萬壽山,南臨高雄港,與旗津半島對望,是一處以天然礁石、夕照美景與碧海藍天而聞名遐邇的海灣。
  關於西子灣的名稱由來,傳說清朝初年間,西子灣現址被稱為「洋路灣」或「洋子灣」,乾隆15年(1750年)時,鳳山縣庠生卓肇昌為其賦詩,其「鼓山八詠」之一,《斜灣樵唱》中將西子灣現址稱為斜灣,因此該處又名為「斜灣」,而由於「斜灣」在閩南語的諧音為「斜仔灣」,其後演變成今日的「西子灣」之名稱。
  另有一說,係由於西子灣風景優美,人稱可媲美杭州西湖,故爰引宋代文豪蘇東坡《飲湖上初晴後雨》把西湖比喻成濃淡相宜、婀娜多姿的西施,因而將「西子」冠名在這片美麗動人的灣岸,「西子灣」之名從此而得。西子灣夕照是為台灣名景之一,設於國立中山大學校門前後之海岸護堤的石砌欄柱間隙,因於日落時分常有遊客或情侶坐落之中,因此該段又被稱為 「情人洞」或「蘿蔔坑」,現今也成為西子灣引人入勝的美景之一。

走過的足跡 旅程的休息站 西子灣的歷史 西子灣的特色 西子灣相片集

上一段旅程

==西子灣的歷史==

下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