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後天后宮屬於傳統廟宇建築,雖經一九二六年(大正
十五年)四月,蔡吉六的提倡重建,與一九四八年(民國卅
七年)善信蔡文賓等人的籌款重修,但重建、重修仍採古法
施工,其負責施工人員皆為正統流派的優良匠師,造型格局
亦循古制,故仍列為文化保存第三級古蹟。

  天后宮位於旗津渡船場正前方的廟前路九三號。旗後的
開基先民自閩省移民而來,通常依據福建民間的俗例,幾乎
在所有漁船停泊的碼頭附近,必建有一座媽祖廟,而媽祖廟
的位置,必定面對漁船進碼頭的方向。現在台灣已有不少媽
祖廟前已看不到海水,這是海岸浮起,海浪被逐離的緣故。
但旗後天后宮的廟址,水德揚靈,宮址面對旗津港岸,三百
年來默默地護衛著斯土斯民,迄今不僅尚能看到海水,且能
看到渡船頭與港內漁船來往的盛況。今從旗後天后宮的廟址
,不但可供研究台灣,早期媽祖廟選擇位置、地址與方向見
證之活教材,且是媽祖廟面向碼頭的另一佐証之憑據。 旗津
天后宮的平面格局,屬於兩殿五門(其中有兩扇格門)兩護
室,南方系統之廟字。它的前殿與正殿之間又有一座拜亭相
連。雖然廟址擠在車水馬龍的熱鬧街道中,仍遵循古制建築
,採行考究的工字型佈區,為帝制時代官行建築的典型,藉
此在外型上可凸顯天后的崇高神格;使用上又能適應南台灣
溫熱多雨的氣候環境。

.格局配置-
    寺廟的格局與主祀神的神格有很大的關聯,此
    外風水、地形、環境與建廟經費的多寡也是影
    響格局的重要因素。

.空間機能-
    寺廟是信徒對神明膜拜之所,其空間配置與動
    線安排,主要是為了完成祭拜的程序及進行相
    關的寺廟活動,所以各空間有一定的規制與名
    稱。

.脊飾-
    由剪黏、泥塑或交趾陶作成的各種的脊飾可說
    是豐富寺廟天際線的大功臣最精采的脊飾多集
    中在前殿與正殿的正脊與垂脊處。

.彩繪-
    寺廟中的裝飾除了雕刻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
    色彩及圖案令人眼花撩亂,這就傳統寺廟發展
    悠久的「彩繪」藝術。除了門神彩繪以外,主
    要的表現重點在樑柱與壁堵二處。

.木雕-
    木雕是寺廟中另一個藝術表現的重點尤其是各
    殿正面簷下的吊筒獅座、員光、木,以及天花
    板下的藻井等,華畢現,不容錯過。

.石雕-
    石雕最常出現的部位是前殿的入口處,重點包
    括門枕石、抱鼓石、石獅、雕花柱、壁堵與御
    路等,觀察時要主意題材的選擇石材的搭配與
    技法的變化。

 

-建族特色-

回上一頁
關於旗津 關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