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於1805年為慶祝拿破崙戰勝而興建,雖然規模跟香榭麗舍大道上的著名凱旋門為小,但雕刻同樣傳神。來到拿破崙中庭,廣場四周有華麗的柱廊、細緻的雕刻、古典的塔樓,廣場中央的玻璃金字塔所吸引,著名美藉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的獨特設計,也是極富爭議性的建築計劃。


    羅浮宮博物館藏品豐富,卻欠缺足夠的展覽地方,加上前身是皇宮的設計,未能配合展出環境及具備現代博物館應有的設施,而且參觀路線迂迴曲折,出入口亦太小,於是在1981年,法國米特朗總統決定擴建羅浮宮,邀請世界著名建築師投標,最後採納了貝聿銘的建設方案,同年開始整修工作。最初興建時,貝氏的設計曾受到不少法國人及傳媒大肆抨擊,認為他設計的玻璃金字塔破壞了羅浮宮的古典特色,覺得與法國文化格格不入,但無論有多少阻力,米特朗總統仍舊支持貝氏的建設計劃。


  在1989年,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入口正式啟用,成為博物館的主要入口處,屹立於拿破崙廣場上,可通往各展覽館,另外東、南、北面各有一小型金字塔,通往不同的館,周圍有三個靜水池,如鏡的池面倒映出藍天和建築,配合了整體的景觀。新的修建工作揉合了古埃及文化及現代建築特色,展出地方擴大了,並改善參觀路線,令觀賞環境更舒適。直到現在,玻璃金字塔終於令法國人印象改觀,越來越多人樂意接受這設計,並成為巴黎著名的景點。


  羅浮宮博物館內藏古埃及至十九世紀的藝術珍品,他以簡約而富現代感的金字塔作為羅浮宮的主要入口,就像人們由古埃及文明進化開始,一直探索近代的藝術演變,具有象徵意義。同時,玻璃金字塔保留了羅浮宮的景觀,從透明玻璃中可以反映出四周中世紀建築物,把巴黎的陽光折射出耀目的光芒。如果人們繞著金字塔而行,便會發現玻璃上的景色映進,也將外面的景物也一起移動,而不再是靜態的自然光照入大堂裡的景物,形成另一種「活」,採光館的藝術。當參觀者乘電梯到地下大堂時,那玻璃穹頂就如一個巨大的天窗,不但將外面之餘,更使藝術融合在大自然之中。如果在晚上進金字塔可從玻璃下觀賞巴黎的星空。




  羅浮宮早建於十一世紀末,當時菲力蒲奧古斯特(Philippe Auguste)為保護巴黎不受諾曼人及英國人的入侵,於是在Lupara建設第一座城堡,即現在羅浮宮位置;到了十四世紀,查理五世(Charles V)把它改成宮殿,興建圍牆及皇家圖書館,並在宮內擺設了第一批收藏品包括雕像和畫。經過幾百年的擴建及整修,現在的羅浮宮已成了舉世知名的博物館,更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藏有逾四十萬件展品,包括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希臘、羅馬、伊斯蘭、義大利等各不同時期的藝術珍品,當中有繪畫、素描、雕塑、陶器、銅器、工藝品,以及古文物等。




  古希臘時期的雕塑,約在西元前三世紀末至二世紀初完成。由大理石雕成的女神站在前進的船頭上,雖則神像已沒有頭和雙臂,只剩下身體和翅膀,但作品的藝術造詣仍然令人讚嘆。一件薄薄的衣衫給浪花打濕,緊緊貼著肌膚,顯出健美的肌肉和細緻的紋理,最難得的是衣褶的處理,順滑的縐褶栩栩如生,就如真實一樣自然流動;猛烈的狂風將女神的裙子吹向身後,如隨風抖動,令原先重甸甸的大石,變得輕柔靈巧;神像的形態自然流麗,充滿動感,以右腳前、左腳後的站姿,有力地穩固自己的身子,加上一雙龐大而舒展的翅膀,平衡了整座雕像的重心。無論是形態、曲線、光暗的效果,也彰顯這座神像的巧奪天工。也想像到衪擁有目光炯炯、昂首伸眉的英姿,指揮著破浪的船艦,邁步迎向勝利的呼聲。



  米羅的維納斯,在古希臘神話中,維納斯是專司美與愛的女神,這完美的雕像於1820年在希臘米羅島上發現,估計是西元前二世紀末的作品。雕像是由大理石組成,跟勝利女神像一樣缺了兩隻胳臂,但仍不失其平衡,整座雕像以右腳為重心,左腳微踮起,正要踏步向前,肩膀微微傾斜,兩手往前後自然擺動,流線形的身體如螺旋轉動般,顯出強而有力的動態;裸露的上半身卻現出柔滑細軟的肌膚,與下半身衣裙的粗糙褶紋形成強烈對比;雕像那迷人的眼神與安祥的神情,把一靜一動的美態表露無遺。作品被譽為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更代表女性美的典範。至於那雙失去的胳臂是怎樣形態,到現在仍是一個謎,也許這無法挽回的缺憾才是最美麗,讓每個人有更多更深的想像和回憶,創造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維納斯女神。


  羅浮宮博物館的象徵-達文西的《蒙羅麗莎》,畫像繪於脆弱的楊木上,使表面的顏料現出微細的裂紋,這小畫像繪於1503-1506年,是達文西在佛羅倫斯時所畫,畫中人被認為是當地一名貴族的妻子Mona Lisa Gherardini,她悠閒地坐在窗台前,寬闊的衣領露出白皙的肌膚,一把秀髮順滑地垂在兩肩,雙手則在胸前輕輕交疊,流露出嫺靜溫婉的神態;畫中遠處可見朦朧的山巒景致,暗暗的色調令背景幾乎失去原來的形態,如夢境般迷濛一片,而人物輪廓巧妙地融和於窗外的景色裡;畫家在木板表面加上多層透色,並塗了薄薄的松節油,令他既可不斷修改畫像,亦使畫面有透亮的光影效果,面部膚色更自然真實。最動人的還是畫像中那永恆的、甜美的微笑,以及緊盯著參觀者的眼神,那深邃的眼睛像看穿人們的思想。成為西方繪畫史上的傳奇作品。

  聖母院 巴黎 凡爾賽宮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