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歷史
清治時期 日治時期 戰後時期 轉為公園

衛武營,在我對衛武營有印象那時,
那還是個神祕的軍事重地,隨著都市的開發,捷運的開通,
衛武營隨著這樣的變遷而不段的改變,成為如今的都會公園。

 

    而關於衛武營的歷史,臺灣光復後接著國共內戰,當時的台灣防衛總司令孫立人到鳳山訓練新軍,衛武營因而成立陸軍步兵訓練中心與後勤補給單位。1950年陸軍官校在鳳山復校,而衛武營則轉為新訓中心。美援時期,在衛武營區中央的開闊地設置集合場、單兵訓練場等軍事演訓設施。原稱為「五塊厝營區」,後正式命名為「衛武營區」,衛武營之名至此確定。

 

1979年軍事會議裁定不再用為軍事用途,營軍開始整併廢除,營區內各單位陸續撤離到旗山和燕巢,釋出近67公頃的空地。1986年,軍方有意將衛武營變更為住宅區,時任高雄市長的蘇南成提出變更為大學用地的主張,遭內政部、國防部反對。最後在「衛武營設立大學或公園」公聽會,經由衛武營公園促進會爭取下,後確定建為都會公園及即將完工的國家音樂廳。

2006年動工前,在僅存的空營區中舉辦活動,如各種軍事體驗營等, 2010年都會公園全區完工,多數營區已被拆除,而在都會公園完工前約4年,園方已經開放部分園區作為公園,即為目前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在十七世紀之前,鳳山一帶原為平埔族馬卡道族大傑顛、阿猴、放索等社的居住地;衛武營原為廣闊的沼澤地,生長著紅樹林與熱帶植物,為馬卡道人狩獵場地。

清治時期

  清朝林爽文事件後,鳳山縣治從左營遷至今鳳山一帶(當時稱為埤頭),鳳山地區重要性大增,因而派福建臺灣南路營守備駐劄在今衛武營一帶(當時稱為下埤頭),顯示當時已為軍事要地。衛武營當時稱鳳彈汛,鳳彈為今筆案山舊稱,因錯落如卵,被稱為鳳卵或鳳蛋,同音而得。                     

TOP

日治時期

  臺灣割讓予日本後,衛武營仍為軍事要地。1930年代起,日軍在高雄成立要塞,今陸軍官校、步兵學校等地建為練兵場、兵器補給場等,而衛武營則建為「鳳山倉庫」,用做軍事物資及戰鬥武器的儲備場所。日治後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將高雄設為南進政策基地,期間在高雄設置軍事地點多達百處,並在衛武營設置軍用輕型飛機場,現已改建為陸軍802總醫院,並規劃為招募志願軍的步兵訓練及後勤基地,以派遣至戰場作戰。

TOP

戰後時期

  臺灣光復後接踵而來國共內戰,當時的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兼台灣防衛總司令孫立人到鳳山訓練新軍,衛武營因而成立陸軍步兵訓練中心與後勤補給單位。1950年陸軍官校在鳳山復校,而衛武營則轉為新訓中心。美援時期,在衛武營區中央的開闊地設置集合場、單兵訓練場等軍事演訓設施。原稱為「五塊厝營區」,後正式命名為「衛武營區」,衛武營之名至此確定。  

TOP

轉為公園

  1979年軍事會議裁定不再用為軍事用途,營軍開始整併廢除,營區內各單位陸續撤離到旗山和燕巢,釋出近67公頃的空地。1986年,軍方有意將衛武營變更為住宅區,時任高雄市長的蘇南成認為當時高雄市的大專人口稀少,於是提出變更為大學用地的主張,遭內政部、國防部反對。1992年,國防部提出興建軍眷住宅案,引起高雄各界喧然大波,民間因而成立「衛武營公園促進會」,最後在「衛武營設立大學或公園」公聽會,經由衛武營公園促進會爭取下,遂確定建為都會公園。

67公頃營區並非全數規劃為都會公園,除了南部兩廳院外,尚有10公頃的特商區,位於今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園區,但文建會建議高雄縣府將特商區改設在三多路對面的中正公園;最終兩者取得共識,將此10公頃用地改為南部兩廳院用地,而特商區用地則改至公園東南側(下面地圖右下角緊鄰國泰路、南京路之子彈型區域)。

2006年動工前,在僅存的空營區中舉辦活動,如各種軍事體驗營等,還有「衛武營最後一夜」跨年晚會,讓民眾在衛武營過夜,以及邀請衛武營第一梯次幾位老兵重回營區。2010年都會公園全區完工,多數營區已被拆除;而目前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尚在興建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