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原因

在地震發生相當頻繁的臺灣,平均每年約發生三萬次以上地震,其中有感地震約一千次。你想過為什麼會有地震嗎?地底下真的有隻大地牛嗎?地震真的是因它而來嗎?
其實,地牛翻身指的就是地震,而造成地震的原因有很多種,別以為都是自然現象,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人為活動也會引起震動,例如:炸藥、工業爆破、地下核子試爆等等,我們稱之為人工地震。而自然現象所發生的地震稱為自然地震,如:構造性地震、火山地震、衝擊性地震(例如:隕石撞擊地球),其中又以我們最常遇到的地震為板塊運動所造成的構造型地震為主。
板塊運動是什麼呢?跟地震又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的構造吧!想像一下,地球就像是一顆半熟的雞蛋,蛋黃是地核,蛋白是地函,而蛋殼就像是地殼,按其岩石組成成分不同可分為大陸地殼以及海洋地殼。大陸地殼以花岡岩質為主,較厚(平均厚度約40公里),密度較小;海洋地殼以玄武岩質為主,較薄(平均厚度約7公里),密度較大。
構造板塊分布,全世界大致可分為七大板塊,分別為:非洲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歐亞板塊、印澳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南極板塊。這七大板塊可再加以細分為較小的獨立板塊,如菲律賓板塊、納茲卡板塊等。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例如:核爆)。
一般所稱的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的原因又可分為: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震(例如隕石撞擊)。
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當他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自然地震
自然地震則可以分成構造性地震、火山地震或是衝擊性地震。
構造性地震:是板塊推擠、分離或錯動時所發生的地震。
火山地震:是火山爆發所引起的地震。
衝擊性地震:是有東西撞上地面所引發的地震,像是隕石掉落引起的地震。
構造性地震:構造性地震最為常見,在地球內部,有一股推動板塊的力量,當這個力量超過岩石能夠承受的大小時,就會發生破裂、錯動,並且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而板塊錯動產生的能量會沿著岩層傳遞到地面上,我們稱這些波動為地震波。當地震波傳到地面的時候,就會引起大地的震盪搖晃 。
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另一類為非炸藥震源,如機械撞擊,氣爆震源,電能震源和大型水庫等。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爆炸的能量愈大產生的震動愈大;但同時還受到地質條件如岩石性質的影響在堅硬的岩石中爆炸比在鬆軟的土石層中影響要大些。一次百萬噸級的氫彈在花崗岩中爆炸所產生的地震效應大約相當於一個6級地震。人工地震一般不會造成損害,但對要求高度穩定的精密設備,仍有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