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堀江起源 新堀江轉型

 

 

藉由地方的命名,通常都可以追溯其發展的脈絡,所以「新堀江」一詞必然相對於一個「舊」堀江。「堀江」一詞最早指的是日據時代,為因應鹽埕埔〈今高雄鹽埕區一帶〉第一次築港所造成的港口淤塞,為了疏通鹽埕埔地區的水量,所挖掘的水道,稱之為堀江,「堀」一詞,以台語發音,為挖掘之意。

 至於「堀江商場」則是日據時代後期,位於堀江「町」〈今鹽埕國小一帶,町為日據時期的行政區單位〉之商場,該區為當時都市計劃所規劃的都市商業機能的行政區之一;堀江商場約始於民國二十七年,光復後,堀江町一帶加蓋,又名為「大溝頂」,商業逐漸發展並形成商攤的集中地。當時因緊鄰高雄港地利之便,成為「水貨」〈未經報關報稅的進口商品〉的聚集地,在當時物質缺乏、未開放進口的大環境下,堀江漸成為舶來品、精品的代名詞,而其「流行、精品、舶來品」形象於焉塑造而成,成為當時南台灣高雄的領導市場。而新堀江商場,則延續舊堀江的傳統形象。

除了新堀江商圈外,玉竹、原宿商圈亦是青少年休閒的好去處。而「玉竹」、「竹圍」之名,則是因為以前的居民會在住宅四周種竹來做為界線、界址或防風、防盜之用。而原宿之名,則是為了展現其所塑造出來的日本流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