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堀江轉型 新堀江命名

 




堀江緣起自日據時代,高雄的愛河原有頭前、後璧兩條河道。日本人沿著後璧港河道建築鐵路。高雄港築港計劃實施後,後壁港消失,但為疏通水量,便在現今七賢三路和瀨南中街附近挖掘水道,稱為堀江 [ 正是貫穿聯鹽埕南北的小運河 ]。堀江商場約始於民國二十七年(仍為日據時代),那時稱為〝堀江町〞〝町〞字在當時為區的意思。台灣光復後,堀江町加蓋後稱為大溝頂。「大溝頂」蓋好後,漸漸地匯集了來自南部地區的移民人口在此地做起小生意,經營一些撞球間、棋盤桌、老人茶、日本料理及雜貨店等生意,初期總共才七家。

當時的台灣,仍是純樸的農業社會,物資缺乏再加上戒嚴時期,政府當局禁止人民出國觀光並實施貿易管制,故一般商行很難取得舶來品。而堀江商場則因臨近高雄港,且高雄港的三號碼頭至十一號碼頭,幾乎涵蓋整個鹽埕區,船員常攜帶外國貨品和在地人換物交易,於是陸陸續續地,東、南亞地區日本、香港、泰國及馬來西亞等地的「水貨」便逐漸集散於此,由於稀奇與新鮮,所以這些舶來品雖然昂貴,銷路卻十分好。早期台灣因未大量開放進口舶來品 高雄港來往商船繁忙,出入船員經常帶入舶來品,於港區( 鹽埕區) 形成一舶來品銷售市集“堀江”(代表港口、河道盯旁邊的主要商業區),堀江因而成為港都及南台灣最有名的舶來品銷售地,代表港都重要的商業發展及帶動流行的新潮流文化。

隨著高雄市行政中心由鹽埕區的移出,以及商業中心由原本的大新百貨為主的鹽埕商圈轉移至中山一路和五福二路口大統百貨為主的五福商圈,因此“堀江”商場已不復當年的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