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河的身世 愛河的脈絡 愛河的生態 愛河的故事 遊憩方式

愛河的身世         1/2/3

光復後,愛河成為情侶談情說愛的地方,市民陸續在下游河岸經營划船所,出租小舟供情侶泛舟談心。1948年,市民陳江潘在現今中正橋附近經營划船所,由詩人呂筆命名為「愛河遊船所」,生意興隆。情侶盪舟談情雖然美好,但當愛情發生波折時,「情定之所」也成了「殉情之處」。1949年6月,颱風過後,又發生愛河殉情事件,新生報北部版記者初抵高雄就任,現場採訪後,誤以為河畔招牌的「愛河」兩字為此河的名稱,於是以「愛河殉情」為報導標題,「愛河」一詞成為媒體共用的名稱,逐漸引起市民的共鳴,愛河之名不脛而走。民間自此改稱「愛河」,不再稱高雄川。    

                   

許玲齡攝

1968年楊金虎主政之時,有市民向市議會建議,取「萬壽無疆,仁民愛物」的意涵,將壽山更名為「萬壽山」,愛河更名為「仁愛河」,以向蔣介石總統及夫人祝壽。經議會決議通過,市政府報請省政府轉內政部同意後,於1970年10月31日公告實施,令山河蒙上政治的色彩。1991年市議員陳光復有感於山河名稱含有政治意涵並不妥當,提案恢復山河的舊稱,市議員張益郎、李復興亦提相同的臨時動議,經議會決議通過,市政府函請內政部同意備查後,公告於1992年元旦起,恢復「愛河」名稱。
愛河名稱自清朝、日據、光復後各有不同的名稱,每個名稱背後均代表著不同的意義。清朝時期先民以「港」名之,表示當時的愛河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交通動脈,船渡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日據時期稱為「高雄運河」,顯示愛河擔負起工業運輸的功能。光復初期稱「愛河」,透露先民的浪漫情懷,物質生活雖差,但精神的浪漫卻不能沒有的,「仁愛河」的名稱則顯示政治的色彩。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