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河的身世 愛河的脈絡 愛河的生態 愛河的故事 遊憩方式

愛河的生態          1/2/3/4                      

 美麗與愛河共生             

愛河的形成源於百萬年前的蓬萊造山運動,壽山、半屏山、覆鼎金等地區相繼浮出海面。由於蓬萊造山運動的影響,使得台灣島每年以0.5公分到3公分的速度上升,愛河就這樣從淺海變成窪地、沼澤,再變成渠道、埤塘密怖的河流。約三、四百年前,高屏溪的泥沙因海流搬運的作用,逐漸在旗後山的後方堆積,經年累月而形成今日的旗津島,與大林蒲連成一條長達12公里沙洲,阻擋外海波浪,使高雄港成為潟湖,為生物及植物造就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根據記載高雄港未開築前,港區及愛河沿岸儘是紅樹林的天下,苓雅寮、前鎮、小港、旗津內海及愛河下游、二號運河沿岸都有紅樹林蹤跡。
    台灣的紅樹林有三科六種,分別是紅樹科的水筆仔、五梨跤、紅茄苳、細蕊紅樹,馬鞭草科的海茄苳及使君子科的欖李。除了水筆仔未曾在高雄發現外,其餘五種曾是高雄港及愛河的優勢樹種,造就了高雄港潟湖豐富的魚蝦貝類。
    紅樹林是世界上珍貴的植物,生長在土質環境惡劣的海岸地區,為了適應生長環境的惡劣,紅樹林常發展出呼吸根、支柱根、胎生苗等特殊的構造,具保護海岸與庇護生物的功能。因此有紅樹林的地區,魚蝦貝類特別豐富。
    據「打狗滄桑」一書的記載,愛河曾經出現多種的魚類,有海水魚如豆仔魚、粗鱗、烏豆仔、尖頭、土黃仔、烏格、鞍美仔、牛尾、瓜仔魚、草蝦、沙蝦等,有淡水魚如鯉魚、鯽魚、鯰、大廣蝦。如遇大洪水衝毀魚塭水塘,就會有扁蟹、白葉鰱、大頭鰱、草魚、虱目魚等養殖魚類。每年冬至時節,烏魚總會準時來報到,烏魚苗成千上萬的出現在愛河。
    長期研究高雄港魚類資源的方力行教授指出「現今高雄港的魚類有130餘種、蝦有數十種、螺有20餘種。」研究愛河魚類的陳孟仙教授也說「現今愛河在治平橋以下發現過17種的魚類和1種紅蟳。」這些研究都是現今的研究,因此,我們推測在紅樹林密佈的時期,愛河的生態是難以想像的豐富。愛河簡直就是市民的銀行,任何人只要來愛河沿岸繞一圈,總可撈獲一日溫飽所需的魚蝦貝類。
    好景不長。1908年日本人開始進行高雄港築港工程,就注定了愛河生態要面臨重大的變化,紅樹林日漸減少。光復後,政府持續擴建高雄港,更是毫不容情的大肆砍伐紅樹林,終使紅樹林從高雄港退位。現今高雄市只剩12株的海茄苳及1株欖李在旗津國中操場後的巷道內苟延殘喘。
    除了紅樹林的消失外,愛河亦承受了過量的家庭廢水與工業污水的污染。
愛河的工業污染始於日據中期。1931年以後,因南進政策的需要,高雄成為工業重鎮,前鎮、苓雅、鹽埕、前金、三塊厝等地區相繼設立各式的工廠。光復後,高雄的工廠大量的增加,愛河的污染日劇。
    人口方面亦呈現激增的現象。1946年光復時的高雄人口約13萬人,但到1956年高雄市的人口已達44萬人,超過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計畫的40萬人口總數。1965年高雄前鎮加工出口區設立後,更吸引了鄰近縣市就業人口的大量湧入。過量的人口帶來過量的家庭廢水,河川只有加速死亡。
    1971年龍舟拒絕下河歡度端午,愛河只有宣告死亡,步入黑河時期。
1979年市政府開始執行愛河整治計畫,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愛河逐漸復甦,魚兒開始重現。首先登場的是藤壺,接著有土黃仔、狗更仔、大眼海鰱、豆仔魚、歪美仔、虱目魚、紅蟳、小蝦等20種的魚蝦貝類。「愛河有魚」竟然成了市民最大的驚嘆。
    是的,愛河有魚了。曾宣告死亡的愛河正在甦醒,正在努力的洗刷黑河的污名,這個時候的愛河最需要的就是市民的關心。沒有市民的關心,即使愛河的魚群滿河游,愛河仍不會活在市民的心中。缺乏市民的關心,愛河將難成為高雄人的驕傲。
愛河魚撈           吳憶萍攝
愛河魚蝦           吳憶萍攝
愛河污染情形           許玲齡攝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