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種植甘蔗的起源,一般都認為是開始於明朝萬曆年間(十六世紀後期),
由於大陸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地區鬧飢荒,導致附近居民大量流亡,
其中有數萬的災民移民到台灣,也帶來了甘蔗的蔗苗,到今天已經有四百年的歷史。
台灣在荷蘭時代便已經使用石車榨取蔗汁,再用大鍋煮糖。
十七世紀,台灣的土地是以平埔族為主,所以平埔族除供應荷蘭人十萬張鹿皮外,
還要被迫種植甘蔗,製造砂糖。但荷蘭人的經營政策,還是以重商主義為主,
最重要的目的仍是強大母國,並拓展母國的勢力範圍,
所以並沒有一個長期的經營政策,因此糖業發展並無法促進台灣本身的進步。
西元1661年,鄭成功擊退荷蘭人,明鄭的流亡政權正式在台灣立足。
但可惜的是,鄭成功的經營政策主要是以「反清復明」為主,
對於台灣糖業生產還是與荷蘭人一樣,將糖業的利益建立在政治的目的之下。
在漢人移民來台之前,橋頭一帶原屬平埔族居住的地方。明鄭來台之後,
大批軍民據地屯墾,成為平原地區聚落最早開發的方式。到十八世紀初期,
隨大陸東南沿海移民的進入以及水利灌溉設施的興修,橋頭地區進入全面開發的階段。
由於仕隆圳的完成,將橋頭聚落重心由東北側往西南方向延伸,
於是形成另一個具交通地位的區域中心,稱為「小店仔街」。
約在西元1745年至1755年之間,
小店仔街的發展已漸凌駕在中衝崎之上,取得在橋頭地區的樞紐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