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舊地名的由來

 

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出的橋頭鄉近乎已全面開發。仕隆庄的墾民為該庄西南側名叫「後壁田」的田地,

就在中崎溪上築壩堵水,並開渠將溪引向西流灌溉。

 

而就在這條圳道與仕隆庄往北通阿公店街的小路交會點北側,

於雍正末年(1730年代)已逐漸形成一個供應農家日常用品的集中地聚落,

名為「小店仔」,由於地位衝要,這個緊鄰於中衝崎街西側的聚落商業漸興,

在乾隆六年(西元1741年)劉良壁主修的重建台灣福建府誌中已被記載為「小店仔街」

同時為方便南北來往的行人,在灌溉渠道上已跨木為橋,即小店仔橋,橋可能被修為拱形,

因此也稱為「允龜橋」,而小店仔街因位於圳道北岸橋頭,因此一般百姓習慣稱它為「橋仔頭」。

民國三十六年正式設鄉,才稱為「橋頭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