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國軍失利於國共內戰部分軍民及公教人員隨政府轉進台灣定居,大部分軍人及眷屬均住在幾個國防重地, 人數慢慢增多、聚集,逐漸形成村莊,就是現今所稱的"眷村"!

六十二年前,初來台灣,小小不到十坪的房子,僅以簡單的竹籬笆為建材,便締造了長達數十年的眷村生活。這一路走來十分艱辛,也形成了眷村特有的竹籬笆文化。現在左營剩下的十幾個眷村,串聯的,是大家團結的心,"合群"、"自治"、"建業"、"復興"、"明德"、"自立"、"崇實"、"自助"、"勝利"、"勵志"、"自強"這一個個都是響亮的名子,也是眷村人民的象徵,

曾經風靡一時的眷村美好,隨著時代變遷逐漸落寞...

據統計,一九四六年台灣人口約610萬人,一九五零年卻激增為745萬人,其中增加的數量絕大部分為隨政府來台定居的公教人員。政府為了解決150萬以上激增人口帶來的居住問題,開始興建儉陋的房舍,並將新住民以軍種、職業、特性等,分別群聚於一定範圍。

一九九零年代後,因眷村老舊改建後的混住與眷村第二代人口外流等多項社會因素,台灣居住於眷村的人口比例迅速降低。

二零一二年初,因國防部收回眷村土地,全台灣最大的海軍眷村存面臨拆除的危機,取而代之的將是一棟棟的國宅!

 


我們訪問的馬爺爺目前就住在合群新村,再搬來合群新村前他還住過了勵志新村、崇實新村和自治新村,所以馬爺爺對眷村的變遷可以說是非常了解。

馬爺爺說,合群及建業新村是屬於居住環境較好的眷村。由於當時眷村屬於管制範圍,因此有衛兵站哨,進出眷村需要通行證,普通人是無法進入的。當時生活比較單純,治安良好,是海軍高階軍官所居住的眷村。這邊的房子多半是日據時期海軍官所遺留的,其他眷村則是以節儉為原則的平房。在合群及建業新村有的每戶僅僅只有四坪大。申請居住的條件為戰功高、有眷屬者優先。當時的在這裡是兩戶人家共用一間廚房,廚房蓋在房子前面。雖然有水電,但屋內卻沒有衛浴設備,廁所是一起使用的公廁。


  • 合群新村與建業新村的分界碑

  • 合群托兒所,現因人口外移已廢除,村民請學生彩繪

  • 位於緯一路小巧可愛的房子,黑色的屋瓦、紅色的大門

  • 比起緯一路的房子,緯六路的房子大了許多

  • 舊時,每當假日來臨街上就會充滿孩子的笑聲

  • 合群新村活動中心

 

自治新村是建於民國三十八年,行政區當時是屬於左營區自治里,民國六十年高雄市政府和海軍第一軍區司令部列為社區發展計劃,分成自治、上自治及新自治三個區域,分期發展,並分別成立社區理事會推展各項活動,由於三個社區皆屬同一個行政單位--里。為發揮整合力量、順利推展社區工作,高雄市政府在民國七十五年實施社區重劃時,將三個社區合併為一個社區,就是現在的自治新村。

現在的自治新村大部分已改建為新國宅,準備迎接以前住在眷村中的居民們,但是仍有少部分的居民捨不得住了許多年的房子仍不肯搬遷。


  • 自治新村內的公園

  • 舊時自治新村內的幼龍幼稚園

  • 自治新村活動中心,廣場上的石柱科著吾愛吾村,頂端則是海軍的代表物-鐵錨

  • 不願搬遷的自治新村住戶

明德新村,是左營海軍的高級眷村,房子都是日據時代興建的。是日本海軍第十一航空艦隊將官的宿舍群。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海軍服役時曾住過,國民政府遷台後也幾乎都是海軍將級軍官眷屬居住,房舍之大、環境之好,是名符其實的"將軍村"。

明德新村面積約1萬9千多坪,眷戶僅十多戶,巷道整潔、庭院寬敞,常被專家學者稱為「全台最高級的眷村」。這裡屋舍外觀猶如美式獨立屋舍,內部是日式的裝潢,門前綠茵庭園,優質的環境羨煞許多人。


  • 在明德新村,每條路都是寬敞、筆直且乾淨的

  • 高市頗著名的綠色隧道,在此的每顆樹樹齡皆超過80歲

  • 明德新村的房子是所有眷村規模最大的

  • 家家戶戶的院子都是整齊美麗的

自立新村較其他眷村的規模小,因為一邊是軍營,另一邊則是操場。自立新村裡面還有許多眷村人喜歡吃的家鄉味,如:陳家鹽水鴨、克難小吃。當時自立新村要遷村時,還有許多釘子戶因賠償價錢談不攏而拒遷。而現在自立新村有部分已改建成現代化的大樓和透天別墅。

自立新村起初是為安頓南京、上海、青島、廣州等地來台的海軍眷屬陸續興建,剛開始為廍北里,於民國三十九年六月劃分為自立里。住戶大多為海軍現役及退伍軍人,馬爺爺說他就有許多老朋友以前就住在自立新村裡面。


  • 拆遷前的自立新村活動中心

  • 拆遷前的自立新村可說是非常的活躍

自立新村為一個人口較少的眷村,佔地面積不大的地方,雖說人口較少,但居民大家都守望相助不分彼此、互相幫忙,對外地人都非常的親切。

 

馬爺爺說,復興新村居民都來自大陸各省,但因戰亂使之因緣際會聚在此生活。這邊的房子以一條龍斜背覆蓋黑瓦,夯土牆包覆白灰,依屋脊縱分為前後兩戶居住,由於面積狹小,各眷戶均使用另在戶外設置之公共浴廁,在那種各種物質匱乏艱困的年代,居民雖各自承襲大陸各省份不同的風俗、生活習慣及飲食文化,只有身分背景相同,自然而然的因互助、尋求慰藉而形成重視子女教育,患難與共,甚而生活必需品之柴、米、油、鹽皆可透過竹籬笆的孔隙來互通有無,互動之密切、特殊,是別的眷村所沒有的。隨著國軍眷村老舊房舍改建條例之通過,國防部正加緊改建腳步,在第一代眷戶長輩日漸凋零情形下,預計一、二年後改建完成,縱然眷村以集體集居改建方式完成改建,但是在現代人類事事講求快速、功利,人際互動淺薄之生活型態下,可以預見充滿濃郁人情味之眷村文化,終歸要消失,隱入歷史記憶之洪流。


  • 在現代化社會中碩果僅存的雜貨店

  • 復興新村內隨處可見防空洞,幾乎每兩條巷子就有一個

  • 在眷村裡濃濃的愛國情操,是大都會裡不復存在的

  • 大樹下是許多老人喜歡聊天、泡茶的地方

在日據時代屬於軍眷住宅區,民國三十九年,由海軍接管,仍分配給海軍軍眷居住,並命名為"崇實新村",崇實新村原始住戶約百餘戶,大部份都是現役或退役軍人及眷屬。 村內環境經積極整建後,屢次榮獲高雄市模範社區榮譽。

馬爺爺說,崇實新村以前有許多特殊景觀,如:供水廠、被服廠...等,但都已拆除,現已不復存在。但崇實新村仍保有當年精神標語。


  • 崇實新村入口處的標語

  • 牆上還可見當年分配房屋的兵籍編號

  • 在眷村裡生活是悠閒的,在院子裡打個盹,欣賞大自然的美,貓的優雅

  • 看著那大樹逐漸帶著我們的記憶成長,或許眷村會被拆遷,但我相信, 大樹會保留我們在眷村的記憶......

自助新村是所有眷村裡面最早建造的,它在所有的眷村中歷史最為悠久。但隨著國防部收回眷村土地,自助新村也將走入歷史使人空留回憶。
自助新村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眷村,那裡的人待人親切。居民也非常好客,由於自助新村就在海青工商的正對面,於是在村內形成了一條"早餐街",學生幾乎都是在這裡買早餐的,老闆對學生也非常照顧。早餐街的形成使得許多人慕名而來,也讓眷村活躍起來。
現在自助新村因為海青工商美工科學生的彩繪塗鴉,隨著眷村改建的日期逼近越來越出名,而有了”眷村裡迷路”的名號。之所以有此名號是因為眷村裡的彩繪太美了,加上眷村濃濃的人情味,讓人不自覺的沉浸在其中。 


  • 濃濃的人情味也讓自助新村多了一個眷村裡迷路的外號

  • 原本沒落的眷村因學生的創意起死回生

  • 位於自助新村內還在營業的菜市場,馬爺爺住在這裡時常常到這裡買菜呢!

  • 開在市場旁古早味的涼水鋪,吸引了許多遊客

自勉新村內有許多休閒及辦事的地方,如民國七十九年完工的小型運動場。民國七十七年,自勉、自助、崇實聯成立合里辦事處,辦事處緊鄰著高雄市社會局。現今這些地方,都為這些村的里民帶來了許多方便。


  • 自助自勉崇實聯合辦公處

  • 現在的自助新村以改建為生活機能健全的社區

馬爺爺說,此處多半是從前日本人占領台灣時所使用的倉庫,後來因為國軍撤退來台,將倉庫隔間後讓軍隊進駐,住在此處的大都是官階不高的海軍陸戰隊士兵。 這裡為第一批眷村改建的地區,目前居住的居民大都已搬至附近的翠華國宅了。


  • 勵志新村只剩下幾戶還住在裡面,其他戶都拆遷完畢

  • 看著老一輩逐漸凋零,的眷村還剩下甚麼呢?

果貿新村,以前又叫果貿三村,這個眷村的成立可以分為兩個部份來說,民國53年首先由高雄青果商會出資所興建以解決眷舍不敷使用之困境,所以命名為果貿以紀念,當時是南台灣最大的眷村,在時代的變遷下,民國70年時由海軍總部與市政府協調改建為五千戶的國宅,就是現在所見到的樣子,這裡住的都是由海軍所退役的軍眷,特殊的建築造型,有著不一樣的人文風格,在這裡儼然已是個自給自足的小生活圈,菜市場,商店,有名的小吃,藥局在這兒一應俱全。隨著時代的轉變,眷戶一一的搬遷,這鳥籠般造型的建物已失去往日的繁華榮景,剩下的只是歷史滄桑的痕跡。


  • 退色的招牌可以看出舊時的果貿新村是多麼繁華

  • 從天上看果貿的建築為圓形好像在勉勵居民團結一心

  • 果貿新村入口處的石雕

  • 仰視果貿新村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