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收:採收時,
小面積的蔗園為人工收割,聚成一堆,由抓蔗機夾入「鐵牛拼裝車」,然後運到糖廠。
過磅:運到「秤量所」後,首先進行過磅,再從卡車中取5~7公斤的甘蔗作樣本,作為甘蔗量、夾雜物和賞罰的依據,取樣後,送到「儲蔗場」,運蔗車將甘蔗卸下。
餵蔗口:甘蔗卸下後,由抓蔗機和推蔗機送入餵蔗口,經由輸送帶送入工廠準備製糖。
切割:經由輸送帶傳送,準備進入「二重切蔗機」
一、「切割機」以一排排的蔗刀,迅速迴轉,把輸送帶上的甘蔗,
切成約一尺的長度,以便壓碎。
二、「細裂機」是一個橫置在圓形鐵洞內,裝有鐵軸,插滿鋒利的
削刀,鐵軸瞬間迴轉,甘蔗被切得細裂,只保存纖維與蔗汁。
三、「壓榨機」將甘蔗壓出蔗汁。
壓搾:「壓搾機」分為六重,每套有三枝壓搾轆軸,甘蔗開始壓榨時,即加熱水濕潤,使甘蔗膨脹,以便搾汁,後經一重、二重、三重......壓榨機,不斷的壓搾,直到第六重壓搾機把甘蔗最後一滴蔗汁都搾盡。
汽電共生:壓榨過所剩的蔗渣,則送至鍋爐繼續燃燒,水蒸氣帶動發電機產生電力及供應機器運轉的動力,形成「汽電共生」。
清淨及蒸發:壓榨出的蔗汁則加入石灰乳,使雜質凝結沉澱後進行蒸發,蒸發罐有五重,功能是把多餘的水分蒸發,蔗汁因蒸發而漸漸濃縮,從第一罐跑至第五罐,過了四十多分鐘,蔗汁中之大部分水分因蒸發而被迫濃縮到前體積之四分之一,其四分之三之水份,則被蒸發了,此時,稱為糖漿。
結晶:結晶罐是密閉直立的煎糖罐,糖漿進入罐內,就受罐下加熱室之熱氣,在真空減壓下,迅速被濃縮,到達飽和狀態時,從蔗汁內析出結晶粒,時加糖漿或糖蜜,把結晶粒漸漸育成長大,並以試料管抽出少許樣本,放在小玻璃片上,用放大鏡觀察,以觀查結晶狀態、黏度、色相、均勻度等,此時稱為糖膏。
分蜜:糖膏是結晶糖與糖蜜的混合物,必須經過分蜜機,將糖粒與糖蜜分開,分蜜機是由一個鐵罐和鐵棒組成,糖膏進入分蜜機,鐵棒快速旋轉,利用離心力將所有附帶身上之糖蜜拋出,結晶體則留在罐內,先以清水洗滌,後以蒸氣吹洗及繼續被迴轉,直到完全分離,就是成品---砂糖了,後卸於砂糖輸送機。
成品:剩下的糖蜜,再送到結晶室煎熬,直到最終糖膏為止,而從分蜜機中最後剩下的糖蜜,則另作製造酒精原料等。砂糖送到乾燥室,進入乾燥機,再進入跳動式砂糖篩選機,過大或過小均被篩出,自動包裝裝入大麻袋,封口,就可另外加工,製成各種糖品,到市面上販售了。
1999年停產關閉,台灣第一座製糖工場,現為台灣糖業博物館
民國八十年起開始拓展土地開發,營建房屋投入市場,無論是地方資源,生產條件均極豐厚,不過由於鄰近大都會邊緣,且受政府規劃「高雄新市鎮」再加上「高雄捷運」、「高速鐵路」等國家重大經建計劃,土地頻遭徵收導致種蔗面積減少,砂糖生產逐漸銳減,製糖成本增加,
1999年(民國88年)2月8日製糖作業結束,百年糖廠關閉製糖工場正式走入歷史。
(橋頭糖廠 圖片來源:自行拍攝)
高雄廠創建於西元1902年(民國前十二年),乃本省第一座新式的糖廠,正是台灣糖業文明發祥地,是台灣邁向產業現代化的火車頭,1946年政府在接管就序之後,於當年五月一日正式成立了台灣糖業公司,下分四個分公司,本廠隸屬於第二區分公司,名之為「橋仔頭糖廠」由黃澤蓉先生擔任首任廠長。
1953年6月1日易廠名為「橋頭糖廠」。1966年7月1日公司實施大廠制,奉令合併小港糖廠,並易名為「高雄糖廠」。1967年7月擴大編制升格為「高雄總廠」,小港糖廠再次分開,總廠業務督導範圍,包括高雄、仁德、小港三廠。1975年6月1日高雄總廠再度奉令撤銷,恢復舊制、獨立經營,又改名為「高雄糖廠」,隸屬於屏東總廠所轄。1985年7月起又不屬於屏東總廠督導範圍。

|